識搬運工的稱呼或許有些貶低或低俗,但是我個人卻覺得貼切。這類的創新並非科學原理的發現,而是將原本運用於A領域的知識,應用到B領域,反之亦然。考察人類科技與工藝發展史上多數改良與創意均來自於此。
天才級的創意可遇而不可求,知識搬運工級的模式卻可照表操課,並且許多熱門探討主題均是以此為核心。換言之,跨領域、領域融合或是異域場等均是相關主題。
舉例來說,交大校長張俊彥接受數位週刊訪問[1],談論到台灣科技教育從跨領域找到新機會時,便提出:「事實上,真正有創造力的研究,必須在基礎研究上扎根,大膽嘗試,從不同領域的連結中找到機會,才是真正的創新。」
《梅迪奇效應》[2]一書也引用文藝復興時代銀行業梅迪奇家族的名字,說明該家族所建立不同領域知識會匯集上的貢獻與平台建立,才得以有後來創意勃發的現象出現。
換言之,突破領域與領域之間的界線,或是鼓勵領域和領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將能有效產生創意,進而產生創新的可能。
上述所說的領域其實是一種人為的定義,這個領域的邊界可以是一種技術學科,也可以是一個機構,也可以是一種產業分類。因此鼓勵突破領域邊界或是跨出領域邊界即是創新的最大啟動機制與驅動力。
再舉一例,利用無線通訊科技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即是一種創新的整合。因為相關領域的結合能夠將帶進舊有領域中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因此,除可能創造新技術與觀念外,也可在此新技術思考架構下發現新應用,甚至新市場商機。
【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iton System)】中強調產、學與研的互動與合作,並且某種程度鼓勵學術界的人才與技術擴散(diffuse)或流動(flow)到產業界,也是鼓勵創新模式之一。一般而言,這個鼓勵機制被認為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而相關量化數據也是國家創新表現的重要指標。說穿了,其實就是鼓勵不同領域或是背景人員的互動與交流。
最後回到跨領域與創新本身,鼓勵個人、團體與組織等進行橫向交流,甚至脫離原本領域進入另一領域已經多次被證明可以增加創意與創新。然而,人是有惰性的,畢竟離開舒適圈原本就是困難的舉動。無論如何,台灣要成為一個具有創新的社會,營造一個開放與鼓勵意見交流的環境是有其必要的。(1139字)
參考資料
http://www.bnext.com.tw/mag/2004_08_01/2004_08_01_3833.html
梅迪奇效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