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喚醒休眠專利-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創意新作法

瀏覽次數:97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 Joko 發表於 2005年8月1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新聞:(2005年8月13日解放日報)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最近決定:聯合金融機構和企業,籌集50億日元~60億日元的首期資金,建立知識財產基金,以購買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擁有的未獲有效應用的專利和技術,並將其商業化。

評析:

專利是資產還是負債

我們常說專利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產,這當然沒錯,但是要看站在哪一個角度來看待專利。如果站在擁有核心專利的國家或是廠商來說,專利當然是重要的資產與武器,但是若站在技術追趕中的國家或是廠商來說,專利可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為要實施別人的專利可需要支付不少費用。然而,如果站在專利擁有者的角度來看,專利也不一定是資產,例如如果擁有的是一些小專利、周邊專利或是不具任何保護範圍的專利,那麼申請這些專利並進行後續的維護也要支付不少的費用,因此就算擁有這些專利可能也是負債。基於此,如何將專利由負債轉變成資產,甚至擴大專利的應用範圍是專利管理與運用單位的重要任務。

技術商品化的困難

一個新興技術要商品化是一件困難的工作,特別是整合型的系統技術。例如以光碟機產業而言,現有國際廠商便組成1C(Thomson)、3C(Philips, Sony, Pioneer)、6C(Toshiba, Mitsubishi, Time Warner, Hitachi, Matsushita, JVC, IBM)與9C(Thomson, Philips, Sony, Pioneer, Hitachi, Matsushita, Sharp, Samsung, LG)等DVD聯盟進行全球專利授權的業務。根據周延鵬在《智慧資本投資保障之完整性》所舉的例子,到2003年3月30日止,上述1C、3C與6C在美國、歐洲、台灣、中國、日本與其他國家所擁有的專利數目為2,547件(不包含光碟片廠商對於碟片所主張的專利權),展開專利家族後為3,230件專利,其中公告部分為2,038件。這個基本例子可以說明,技術商品化的層層環節需要非常多的子技術,而這些子技術也常牽涉到許多研究單位或是公司在相關領域的布局。

無形不良資產重整的創意觀念

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的作法頗具啟發性。因為根據現有文獻所統計,在專利文獻中真正有商品化或是實用化的專利比例極低,而大多數個人專利、研發單位(財團法人或是學校)專利或是小企業專利真正善用專利布局的比例不高,因此若能將相關專利收購、重整再進行運用,那麼相關專利組合的價值將能更有效的彰顯。如果類比於現階段私募基金的作法,私募基金藉由購買不良企業或是不良資產,經由讓公司下市或是分割等重整過程整治相關企業,最後讓公司重新上市進而獲取報酬。對比於私募基金重整不良企業,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即是針對不良無形資產進行重整。因此,該基金若能以專業團隊的角色切入,經由購買、處理與運用相關休眠中專利,甚至在現有專利組合中尋找空缺的技術,並積極尋找研發團隊布建新的專利,那麼重整過後的專利組合將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換句話說,這個過程有如處理不良資產一般,可以將相關原本負債的專利重新轉變成資產,因此專利就像其他有形資產一樣,也可以經由縝密的布局與組合,發揮其最高價值。當然如果這個團隊所找到的標的更有價值,或重整後的專利組合具有獨特優勢,那麼搞不好可以像1C、3C或6C一樣,再來個全球授權,賺取豐富授權金。 (1200字)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