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企業佈局智慧財產權的迷思與省思(上)

瀏覽次數:250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05年6月1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說明:近日,部分企業、研究單位與學術研究單位不約而同的向筆者詢問起該如何建立本身的智慧財產權佈局與策略,包括是否該如同鴻海集團建立龐大的智慧資本管理與分析系統(ICM&A),在選擇專利代理人的基準為何?法務單位是否要建立自己的專利代理人,或是要借重外界的專業?企業應該將智慧財產權建管理單位建立在哪一個層級?是在研發處底下或是直屬於總經理等。種種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並討論。

評析:

  • 借鏡其他跨國企業與優質智權布局企業,縮短學習曲線。

在繼續本文討論之前,我們建議讀者先閱讀第一財經日報所刊登,由記者劉永所撰寫「知識產權戰略助跑中興通訊」一文,其相關超連結網址列於文末,當成企業如何建立本身智慧財產權制度(中國大陸稱為知識產權),與進行企業本身商業策略與技術發展策略擬定的初步參考資訊。藉由瞭解別人在智慧財產布局領域所進行的努力,將有助於對於自身企業想要走的路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台灣廠商(包括鴻海與宏碁等)智慧財產權的意識、經驗、運用策略都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受到美國,日本與歐洲跨國企業智慧財產打壓攻擊,並且繳交了許多學費而獲得。當然以歷史發展觀之,這些台灣經驗的累積也不是特例,例如日本有今天以「智慧財產權」立國的概念,也是過去三、四十年繳交了很多學費給美國和歐洲廠商而才有今日的規模。當然工業發展落後於台灣的其他國家,例如以海峽對岸中國大陸為例,他們廠商也正追隨我們過去十年來的腳步,繳交大量的權利金給歐美日甚至是台灣廠商(例如中芯對台積電),所以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建立,包括企業與國家均是工業化過程中一條不得不走的路。而優質企業與否的差別只在於,好的企業或是聰明的企業即早意識到智慧財產的重要性,以歷史以別人(包括企業與國家)的代價為師,而反應遲鈍的企業則要等到面臨侵權損害或是進行重複投資時,才警覺到為何沒有即早準備相關工具與武器。

  • 專利(智慧財產權)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因此應該重視但不要太過重視。

專利非常重要,但是並非唯一,因為每一個企業申請專利與否常牽涉到其商業運作模式。也就是說,不一定賺很多錢或是很有名的企業都有很多專利。但是反過來說,每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是非常瞭解智慧財產運作的,因為瞭解智慧財產權運作是知識經濟時代成功企業的基本觀測指標之一。舉例而言,國際EMS廠商包括Flextronics與Solectron的專利就不多,Flextronics美國專利少於10個,而Solectron到2005年5月29日為止,已經核准的專利僅有12個,這乃是這些EMS廠商僅是純粹進行代工組裝,並未進入到設計例如ODM上,所以其核心競爭能量為大量的生產線管理,大量的廠房與生產設備。以顯示器聞名的Viewsonic的美國專利數目也是少的可憐只有一件,因為其品牌開發初期及建立起以營造品牌與行銷品牌為主的商業模式,並且將研發、生產與製造全部外包。上述基本說明目的只要一個,專利到底重不重要要看你是屬於哪一個產業,並且是位於該產業的哪一個環節,並且要採用哪一種商業營運模式,而相關進一步判斷均可以藉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進行判斷。

  • 根據自身企業的產業環境,建立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架構。

由上面一、二點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到專利或是智慧財產權架構或制度的建立是與企業的產業環境、競爭規模與對手或是商業模式息息相關,而這些資訊的取得或是策略的擬定與法務工程師或是研發工程師沒有關係,而是與整個企業主要的營運者包括董事長或是總經理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企業現階段均未有整體智慧財產權策略佈局的概念,但是面臨到企業的轉型有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其重點並不在於在內部建立一個智慧財產權的制度,例如建立專利管理系統或是購買專利資料庫,而是應該由企業負責人(或其幕僚),仔細評估我們為何需要智慧財產權制度,這個制度與企業本身未來有何關係,這個智慧財產權制度與未來公司商業模式有何關係,公司未來企業發展主軸為何。換句話說,公司需要的是一個智慧財產的願景(Vision),若是公司都沒有一個引導企業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的大方向架構,那麼談論智慧財產權就顯得似乎是為了追求智慧財產權而建立智慧財產權相關制度,其意義與價值將會微乎其微,或者只是一種追求時尚的動作,也就是為了要智慧財產權立公司而建立智慧財產權罷了。最後建議讀者應該以企業策略會議為單位,多收集例如中興通訊本身的戰略,多吸收其他企業全球佈局或是企業智慧財產權佈局的文章。

  • 瞭解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需求為第一步。

許多企業見媒體報導指出,鴻海集團擁有兩百多名專利工程師,又花費數億元經費建立企業本身的智慧資本管理與分析系統,因而有今日鴻海集團的強大與規模。企業經營者見媒體報導後心生羨慕,想要聰明複製當然情有可原,但是卻不知其內涵而想要按圖索驥,以為花錢建立系統,就可立即看到成效,未免也太過理想而落於不切實際。因為,需要進一步瞭解鴻海的智慧資本經驗可是用了超過15年(姑且不論其是否有外界所流傳的威力),一步一步累積商業競爭關係與多場戰役的成果,才有今日的營運規模。因此想要建立類似的制度,還是需要回歸自身企業本身,問自己”為何我需要智慧財產權概念與制度?這些經驗與制度對我有何好處”。

上述智權制度的導入需求與產生的誤解,和十多年前企業希望導入電子化辦公室或是無紙化環境相同,以為只要一經導入,企業便能大量降低營運成本,所對應的獲利與報酬也將隨之而來。然而故事可沒那麼簡單,在為追求電子化而電子化的時代,多數企業不僅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因為新技術的引進增加大量設備成本與人事成本。當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經驗累積,現階段ERP等企業電子化系統已趨於成熟,不論是相關系統開發商或是後續建置與引進的專家也已經累積了許多經驗,有就是已經過了企業營運電子化的起步期而進入成長期。因此回歸到企業智慧財產權系統建立本身,在考慮建置相關系統引進時,重要的議題不是該花大筆的系統建置費用,而是該問自己我們需要哪一類的系統或是解決方案。(2396 字)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