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TRIZ、矛盾矩陣表與物質-場分析法

瀏覽次數:14006|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08年1月2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TRIZ是俄文(Theoria Resheneyva Isobretatelskehuh Zadach,英文為Theory for Solving Inventive Problems,創意問題解決理論)的縮寫。由名稱可見,TRIZ是一個理論(Theory),並且是用於解決技術問題(特別是關於發明與創意-Inventive Problems)的廣泛理論[1][2][3]。

TRIZ發明者叫Genrich Altshuller,當年他只有20歲,並且是前蘇聯海軍專利局的審查官。TRIZ發明過程是根據歸納法而來,而歸納之標的乃是根據專利文獻所揭露之技術資訊。Altshuller從20萬件專利中研究起,並挑出其中4萬件專利進行深度專利技術研究,最後他歸納出創意並非一定要由測試錯誤法(Try and Error)而來,而是可以系統性(Systematic)的歸納與推演而得。

TRIZ核心有二,其一為矛盾矩陣表,另一為物質-場分析法。

在討論矛盾矩陣表之前,先說明矛盾。矛盾分為兩種,其一為技術矛盾,另一為物理矛盾。技術矛盾指當系統中一參數(Parameter)改善時,另一參數即改惡(變差),例如亮度與節能,成本與品質。物理矛盾指的是兩參數的對立,例如冷與熱,長與短。當遇到技術矛盾,通常可以透過矛盾矩陣展開進行問題剖析。

矛盾矩陣為一39 X 39 之矩陣,其中,橫軸代表39個欲改善參數,縱軸亦代表39會惡化參數,矩陣元素為針對此狀況所提出之建議創新法則,共分為40類。39個參數分為六大群組,對照表如表一所示。40個創新法則亦分為六類,如表二所示。矛盾矩陣表、39個參數與40個創新法運作模式如圖一TRIZ矛盾解決流程圖,讀者可進一步參考文末文獻。

物質-場分析模型(Substance-Field Analysis)是TRIZ重要分析工具,也是技術解構與創新發明基本手法。物質-場分析模型可將技術之困難問題進行系統性分類,並針對問題歸納出特定解決方法。

物質-場分析模型包括1個場元素(Field)與2個物質元素(Substance)。如圖二所示,場即是兩物質間施力方法,物質一為工具,物質二為使用該工具的目的物質。一般而言,物質包括5類,分別為1.人、2.工具、3.材料、4.零件、5.環境;場亦包括5類,分別為1.機械力、2.熱力、3.化學力、4.電力、5.磁力。當然上述分類亦可擴展,例如場可擴展為聲、光、電、熱、磁、力、生物與化學等。

兩個物質間之箭頭代表作用之效果,其中”實線”表示有效、”虛線”表示不足、”波浪線”表示有害。根據上述物質-場分析模型分類,系統可分為四類。包括有效且完整的系統、未完整的系統、有害的完整系統與不足的完整系統等,對應之解決方法如表三所示。上述2、3與4中未完整或不足之系統,TRIZ歸納出5類共76個標準解法,如表四,讀者可進一步參考[1][2][3]。完整76個標準解可參考文獻[4]所整理。

矛盾矩陣表與物質-場分析法有兩個重要意涵,其一針對矛盾提出對策即是問題解決重要基準(找到衝突並解決衝突),其二,針對不同問題提出物質-場分析法,方能切中真實問題核心。最後,矛盾矩陣表與物質-場分析法等邏輯不僅可用於技術問題解決,其餘他類問題解決法(人文社會科學,管理與服務等)也可依此模式進行,往後我們再進一步討論相關議題。(1198字;圖2;表4)

 

圖一、TRIZ矛盾解決流程圖
 
圖二、物質-場分析模型
 

 

 

表一、TRIZ之39個參數對照表

幾何

資源

害處

3.移動件長度

4.固定件長度

5.移動件面積

6.固定件面積

7.移動件體積

8.固定件體積

12.形狀

19.移動件消耗能量

20.固定件消耗能量

22.能量浪費

23.物質浪費

24.資訊喪失

25.時間浪費

26.物質數量

30.物體上有害因子

31.有害的側效應

物理

能力

操控

1.移動件重量

2.固定件重量

9.速度

10.力量

11.張力、壓力

17.溫度

18.亮度

21.動力

 

13.物體穩定性

14.強度

15.移動件耐久性

16.固定件重量

27.可靠度

32.製造性

34.可修理性

35.適合性

39.生產性

28.量測精確度

29.製造精確度

33.使用方便性

36.裝置複雜性

37.控制複雜性

38.自動化程度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1-3], STPI, 2007/12.

 

 

表二、TRIZ之40個創新方法對照表

空間的轉換

時間的轉換

主體的轉換

1. 分割(Segmentation)

2. 局部特性(Local Conditions)

3. 不對稱(Asymmetry)

4. 曲率(Spheroidality)

5. 移到新的次元

6. 套疊(Nesting)

1. 預先動作

2. 動態(Dynamicity)

3. 周期性動作

4.事先緩和(Cushion in Advance)

5. 預先的反作用力

6.有效動作的連續

7.急速通過(Rushing through)

1. 抽出(Extraction)

28. 更換機械系統

13. 倒轉

26. 複製

27.便宜壽命短的物體取代

34.拋棄及再生零件

6. 多面性

22.將害處轉換成益處

24. 中介物

25.自助

5. 結合

23.回饋

作用力的轉換

材料或形態的轉換

環境的轉換

18. 機械振動

16.局部或過度的動作

29. 運用氣壓或水力

8. 平衡力

12.等位性

 

35.變化物理或化學狀態

32. 改變顏色

40.合成材料

30.彈性膜或薄膜

31.使用多孔材料

36.相的萬變

37.熱膨脹

33.同質性

39. 惰性環境

38.使用強氧化劑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1-3], STPI, 2007/12.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z
  2. http://140.112.94.99/
  3.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articles/technical/file/(2004-12-28)%20TRIZ%B2z%BD%D7%BBP%C0%B3%A5%CE%C2%B2%A4%B6.pdf
  4. http://210.76.36.129/3.asp?ArticleID=513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