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2005年05月18日 工商時報) 鴻海精密繼收購摩托羅拉墨西哥廠後,決買下全球電腦大廠惠普電腦(HP)的印度、澳洲二座廠房,成為惠普印度及澳洲地區衛星工廠。鴻海副總經理兼發言人丁祈安指出,鴻海得到惠普世界級大廠信任及肯定,將二座海外廠房納入鴻海體系並緊密結合,將為鴻海開啟合併的新頁,也使鴻海成為國際大廠的生產平台及最佳盟友。
說明:在鴻海與惠普與今年3月1日宣布簽署技術合作合約,並於3月2日正式宣布策略結盟後,近日雙方展開更進一步合作,包括鴻海買下惠普電腦(HP)的印度、澳洲二座廠房,成為惠普印度及澳洲地區衛星工廠。此外據報導指出,惠普前執行長菲奧莉娜辭去後,業務方向大幅調整,此次讓出印度與澳洲的生產線與售後服務等業務,可當成反擊新聯想的重要策略工具,並且據報導郭台銘僅花不到億餘元,即成為惠普最佳盟友,被外界認為是繼併購Motorola墨西哥廠之後的另一佳作。
評析:
- 姑且不論是惠普賣貴了或是鴻海買便宜了,顯然這是一件外界均認為雙贏的企業策略合作動作,這個動作符合國際垂直專業分工潮流,又能將彼此的優勢放大與取得綜效(synergy)。我們認為鴻海的這一個動作,不僅會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偉創力與旭電等)感到無比的壓力,連惠普的次要對手(新聯想)或是主要對手Dell(同時也是鴻海的客戶)也將有沈重的感覺。
圖一 未來品牌廠商與代工廠商合作模式 |
|
- 對鴻海而言我們認為此一收購案(從新聞報導所揭露的角度來看)具有許多指標意義。
一、鴻海藉由收購印度與澳洲廠房將有助於全球佈局,特別是以協助客戶(品牌與系統廠商)而言,最佳的策略就是在客戶需要你蓋工廠的地方蓋工廠,若是鴻海增加澳洲與金磚四國的印度,那麼對於一地研發、三地設計與全球組裝出貨的佈局將更加完整。
二、在我們前面討論許多鴻海或是其子公司的產業佈局策略中,我們已經多次談論鴻海集團勢必成為品牌廠商的最佳伙伴,跨國企業在降低成本與追求高成長的壓力之下,勢必將自己本身較不擅長的製造與組裝外包,而鴻海集團的全球佈局當然是不二選擇。此外,鴻海集團在2002年宣示轉型成「科技的鴻海」後,在部分關鍵技術的積極研發,已累積了跨國企業所無法忽略的實力,因此才有先前鴻海與惠普的策略結盟。就是說除了品牌經營之外,成熟產品的研發,設計與製造均可委託鴻海負責,系統廠商只要負責品牌行銷與服務即可。換句話說,藉由國際分工(專業分工)與大者橫大(經濟規模)的逐漸發展,未來分工模式已經逐漸轉向如圖一所示的合作模式,其內含為由代工廠商協同零組件廠商,與品牌廠商協同零售通路廠商共同滿足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而這個趨勢下,代工廠商的發展將會大者越大。
三、這些收購案的另一個意義為鴻海將會逐步掌握消費者的習性,讀者可能為感到奇怪,為何是消費者的習性呢?消費者的習性的瞭解不是品牌廠商的任務嗎?我們認為建立”後續維修服務”的能量正是鴻海掌握消費者的最大利基。圖二為我們推測鴻海佈局微笑曲線的示意圖,由關鍵零組件與組裝代工,鴻海掌握切入產業鏈的重要關鍵步驟,藉由持續的研發鴻海逐漸掌握微笑曲線左端,完整佈局整體產業鏈左半部取得與品牌廠商對等的地位。然而不僅生產製造需要對於產品技術本身的瞭解,產品的售後維修對於產品技術的瞭解也是同等重要(大家可參考汽車產業對於售後維修的需求或是大型機械對於售後維修的需求),因此除了零售通路的買賣之外,我們認為零售通路後續的維修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商機,也是非常適合代工廠商的價值鏈環節。根據新聞指出,鴻海將成為惠普最佳盟友,並提供印度、澳洲的生產及「售後服務」等業務,以反擊新聯想等電腦大廠的策略性整合的壓力,因此我們認為對於類似鴻海等組裝大廠而言,售後服務亦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市場。也就是說,與鴻海合作惠普只需要登廣告、打知名度、建立銷售通路系統,其餘包括研發、生產、製造與售後維修的工作均可交給鴻海。而且這樣的產業競合發展,不僅超越哈佛商業評論在十多年前所提的「不生產電腦的電腦廠商」,而是更進一步進化到「不碰電腦的電腦廠商」,畢竟負責售後維修也是一件成本非常大的工作。
- 最後以國內代工廠商與零組件而言,其實本事件的衝擊應該不會太大,因為事件發生在遠處的澳洲與印度,但是對於想要擴展品牌電腦或是NB的Acer、BenQ或是Asus可會造成某一程度的影響,因為一旦國際上大者橫大的能量繼續擴張,小品牌將會面臨嚴峻的考驗。(1909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