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B 3.0標準預計於2009年公佈於世,這繼承USB 2.0的標準,將會讓數據傳輸速率每秒達5GB,比起現在USB 2.0的每秒達480MB,快了10倍之多。為了爭取這塊市場大餅,英特爾似乎與超微、NVIDIA、威盛、矽統對上了。
|
|
USB 3.0標準是由USB 3.0 Promoter Group共同開發,主要成員包括惠普、英特爾、微軟、NEC、NXP與德州儀器等。到目前為止,USB 3.0 Promoter Group已經有180家企業加入,包含超微與NVIDIA。預計該標準將在2008年下半年公佈其規格,因此終端產品將於2009年推出。
表一 USB各世代之傳輸速率比較
|
USB 1.0
|
USB 2.0
|
USB 3.0
|
傳輸速率
|
1.5 Mbit/s (Low-Speed)
12 Mbit/s (Full-Speed).
|
480 Mbit/s
|
5 Gbit/s
|
公布時間
|
1996年1月—USB 1.0
1998年9月—USB 1.1
|
2000年4月
|
2008年下半年
|
Source :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08年6月 |
至於英特爾目前針對USB 3.0標準開發Host Controller規格,主要目的是讓USB 3.0能夠加快速度問世。根據英特爾規劃,Host Controller規格將於2008年下半年完成,為了強化未來PC週邊產品也能升級至USB 3.0,英特爾不會收取任何授權費用。不過,英特爾並未說明何時公開技術給廠商。
以商業化腳步來說,因為英特爾本身擁有Host Controller的技術,勢必能以最快速度在英特爾的主機板上即早推出。至於超微、NVIDIA、威盛、矽統的顧慮是,如果其在6個月甚至9個月才向其他廠商公開技術,這對於其晶片組與微處理器的產品時程勢必落後英特爾。難怪超微、NVIDIA、威盛、矽統為了不讓英特爾獨霸市場,也聯合開發自己的Host Controller。
英特爾的說法是,Host Controller設計尚未定案,一旦確定就會公佈給其廠商。但是超微與NVIDIA的說法是,英特爾其實早已經完成設計,現在正在進行實際晶片的開發工作,因此他們認為英特爾在故意拖延時間,以爭取其有利的時間。
站在超微與NVIDIA的立場,英特爾此舉根本是要在下一代USB 3.0推出時,以時間優勢打敗其他微處理器與繪圖處理器廠商,因為英特爾未來在這兩個領域都有加速涉入的規劃。而且他們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如果英特爾真的想如此,那就會引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調查,這可能會被控訴『依其市場地位來進行破壞自己競爭的行為』。未來會變成如何,就拭目以待吧!(76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