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7年舊金山英特爾科技論壇上,英特爾宣佈包含英特爾、微軟、惠普、德州儀器、NEC和恩智浦半導體等USB 3.0推廣小組(USB 3.0 Promoters Group)成員計劃在2008年上半年發佈USB 3.0技術規格,而相關產品有望於2009或2010年正式上市。
|
|
USB介面技術應用是由英特爾於2001年所倡導,隨著第三代USB技術規格將出爐,未來USB 3.0將改寫高速傳輸介面的定義。
基本上來說,隨著支援影像的可攜式裝置數量的增加、影像解析度愈來愈高、且檔案容量持續擴大的同時,終端市場期待週邊設備介面高速化的呼聲也愈來愈高。目前,USB 2.0的速率為480 Mbps,如果下載25GB的次世代光碟機內容勢必會花上很多時間,此時如果將USB的傳輸速度提高至1 Gbps之上,則對於高容量多媒體傳輸才有更大的幫助。
表一、不同USB版本之比較
|
|
傳輸速度
|
目標市場
|
USB 1.1
|
12 Mbps
|
鍵盤與滑鼠
|
USB 2.0
|
480 Mbps
|
音訊與視訊應用,高達127種周邊
|
USB 3.0
|
4.8 Gbps
|
高畫質視訊、高容量USB Drive、HD攝錄影機、媒體播放器
|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整理,2007年9月
|
根據目前規劃,USB 3.0的傳輸速度理論值,將可超過4 Gbps達4.8 Gbps,是USB 2.0的10倍之多。
USB的每一世代版本都有不同目標市場,從原本USB 1.0與1.1版的傳輸速度只有12 Mbps開始,其當初只是單純想連接鍵盤與滑鼠。之後發展出USB 2.0版是因為IEEE 1394期望能在數位電子產品中成為連接器之主流,USB不得不因應潮流推向480 Mbps的高速版本,也因為如此,使得USB成為電腦周邊必備的連接埠。
現在進入USB 3.0可想而知的是,隨著高畫質數位影像時代的來臨,以及高容量的可攜式產品不斷增加之下,為了強化USB的競爭地位將傳輸速度提升至1 Gbps是必然的趨勢。
英特爾提出USB 3.0將可同時支援光纖及銅纜內部連結的輸入/輸出介面,並將提供向下相容的能力。(70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