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人機協作成主流

瀏覽次數:221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陳怡如、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發表於 2020年6月8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人機協作成主流
 
近年來全球機器人新購與採用量快速的成長,台灣工業在機器人的採用上也是名列前段班,在最近一期的IFR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位居全球第六,若採機器人使用總數排名,台灣則位居全球第七。

台灣新安裝工業機器人從應用區分,主要為組裝和協助物料搬運。組裝機器人佔工業機器人新裝設量的34%,2018年新安裝22,793台機器人,相較2017年成長了21%,近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近20%。協助物料搬運機器人則新安裝13,359台,相較2017年成長了21%,近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則高達30%。IFR更預測2019-202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安裝數量將會以平均10-15%的幅度快速增加。

若透過產業來看我國製造業人機器人的分佈,可以發現電力電子業擁有最多的工業機器人,其次為汽車產業。電力電子業擁有38,000台工業機器人,佔全體製造業機器人使用的71%,且仍擴大採用,近5年的複合成長率達22%。汽車業擁有6,450台工業機器人,更積極在將機器人導入生產流程,近5年的複合成長率高達38%。此外,我國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採用密度快速提升,從2013年的72台/萬人到2018年提升至185台/萬人,顯示出工業機器人的運用已為我國製造業生產製程中相當重要的設備。其中又以組裝為主要核心的汽車產業,其每萬名受雇員工即使用了1,056台工業機器人,為我國機器人採用密度最高的產業,更為我國整體製造業機器人採用密度的4.8倍。

機器人的採用提升了台灣製造業的生產製造能力與效率,但是企業大規模的導入工業機器人於生產製造,是否就代表著就業的工業機會將因大規模的生產自動化,而被機器人所取代呢?這一個問題是民眾所關心的重要議題。依據科政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近10多年來,對我國整體製造業廠商而言,工業機器人採用為廠商補充勞動力的解決方案,為我國高齡少子化、勞動力不足所致,和歐美國家略有不同,然此種現象有逐漸產生變化的趨勢。目前我國僅汽車產業出現以協助組裝的機械手臂等自動化設備取代勞動工作機會的情形,這主要與汽車產業的產品特性有關,車輛在每批產品的款式構造確定後,通常約有3~6年不太會進行大規模改款,因此有足夠長的期間去運用所設定的機器自動化生產流程,因而降低廠商平均的採購設置成本以及員工的學習操作成本,將機器人所擅長的線性組裝、標準化生產和高產能的生產優點有效發揮,因此全球汽車產業皆呈現即使產業規模擴張、廠商數量增加,但該產業就業人數並沒有明顯增長的趨勢。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從科政中心的研究報告發現,佔我國製造業就業人數近五成的電力電子產業,其工業機器人的採用密度急速上升,至2018年超過300台/萬人,且其產業發展帶動的就業效應,似乎因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大量購置,而逐漸浮現對勞動就業機會不利的影響。未來新的製造趨勢更加強調彈性化生產以及客製化服務,過去長期以大量生產、標準化的自動化生產模式,以無法滿足新的需求,因此能與人類相互配合的協作型機器人為未來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另一個主流。由於現階段工業機器人的靈活度仍無法媲美人類,在新複合材料和機械設計發展下,未來的人機協作模式,人類將主要負責視覺、觸覺以及靈活性要求較高的生產流程,而機器人運用其效率、精準的特點來輔佐人類,透過此種模式,讓全手動或全自動的生產流程的差距產生不同的變化,帶動各種製程模式的產生,此對產業以及就業機會帶來的影響將可能與過去十分迥異。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20/06/07)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