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宣佈14奈米獲得重大進展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8年8月22日
圖、全球六大IC晶圓廠製程演進情況 (以量產為準)
日前,中芯國際(SMIC)在官網上公告2018年第二季業績報告,提及「14奈米FinFET技術開發獲得重大進展,第1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對外宣告公司已突破先進技術瓶頸。
長久以來,半導體晶片一直是中國較落後的技術。但在,中國政府的刻意積極扶植中芯國際(SMIC),一路追趕台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領先者在先進製程技術上的差距。中芯國際在2017 年底,延攬大將梁孟松來擔任聯席首席執行長的職務,希望藉助其過去曾在台積電及三星的經驗,帶領並加速中芯國際往14奈米FinFET製程前進。
中芯國際曾在今年(2018)初宣布,將聯同兩大政府產業基金共同投資102.4億美元,以加快14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計劃,預計能在2019年達成量產的目標,最終達到每月量產3.5萬片的目標。
在28奈米方面,除了28奈米PolySiON和HKC,至於28奈米HKC+技術開發也已完成量產。整體產能利用率換算為8英寸晶圓已達94.1%。今年季績效:
- 第一季度時,中芯國際28奈米營收有所下滑。當時梁孟松表示,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在於,對於智能手機行業來說,第一季度是傳統的淡季,而28nm產品主要針對的就是智能手機等產品,因此會對28nm產生較大的影響。
- 第二季度的毛利有所下滑,則主要是由於研發投入加大,因此對利潤造成一定影響。
結語
未來,若中芯國際的14奈米FinFET製程正式進入量產,可能吃下部分目前中國市場上交由海外代工的相關產品,轉回由中芯國際代工。
中芯國際一直受到政府資金扶植,扮演中國半導體產業火車頭的角色之一,期許在晶圓代工市場突破現有困境,早日實現晶片自主國產化,擺脫半導體芯片需仰賴進口的窘境。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之前,中國境內的自研晶片的市場接受度極低,國產晶片的佔比只有1%左右,國外佔比95%以上。到2017年,中國市場國產晶片佔比已提升到60%左右,而國外晶片佔比降低到35%左右。但,中國主要以晶片設計為多,而晶片製造代工仍主要委由台積電生產。華為海思的設計晶片幾乎吃下中國一半以上市場,且其自主研發的晶片以手機及高清電視為主,主要供應中國境內品牌商。
雖然,中芯14奈米製程大躍進,但是台積電已完成7奈米量產,目前仍領先中芯至少三個世代製程,正如張忠謀曾言,大陸半導體產業在未來5到10年會有相當大進步,但那時還是會落後台積電5年以上。
然而,隨著摩爾定律即將進入極限,未來可能會產生取代矽的新材料、或是導入量子電腦等新技術,屆時整個產業將會翻轉,台灣半導體若要抱持優勢,不能再單靠少數業者來突破,而是要用國家力量來扶植產業,才能繼續保有優勢。(1027字;圖1)
參考資料:
中芯國際二零一八年第二季度業績公佈。中芯國際新聞稿,2018/8/9。
英特爾IC製造能力可能2020之後被台積電超越。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2018/4/18。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