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利何處去?走美國法院訴訟效益如何?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張小玫 發表於 2017年9月13日
由於,大學校園獨有自由研究風氣、充沛的研究人力與完善研發設施,造就人類許多知識良好成長的環境,自然成為無形資產的起源地。然而,學術界的研發成果展現,一般來說多半以論文或著作發表為多,大學教授的升等管道主要以研究論文發表為主,對於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並進行技轉的意願並不高,教授們多半「寧願撰寫學術論文追求學術地位,而較忽視申請專利」的傾向。
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財產貨幣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將無形資產的價值轉化成現金流。而事實上,現今許多專利已經不以實施為主要目的,反而藉由訴訟而衍生專利授權金的機會。從圖1.1發明與產業創新之關係,可以看出從發現/研究階段到產業化是一條漫長路程。
圖1.1發明與產業創新之關係
近年來,台灣企業「代工困境」毛利不佳,同時面臨「紅色供應鏈」崛起,降低了台灣製造業的議價能力。台灣企業如何借重大學的研發力量,進行創新、轉型及升級,絕對是迫在眉睫之事。過去10多年來,我國在美國專利申請「蓬勃發展」已躍居全球第五名,已逐漸從美國先進的專利法學習中成長,並逐漸與專利先驅國家靠攏。從大學科研成果轉化而言,如何將無形科研專利技術為企業創造實質收益價值,同時也為大學研究累積未來研究基金。
歷年來我國政府對於科研投入,可說是不遺餘力。根據科學統計要覽及經濟部統計,我國從公部門到民間企業,每年投入在研發、專利申請與管理、技術授權金以及專利訴訟和賠償費用等金額,以2014年來看高達6500億台幣,但換得的技術權利金收入約382.85億,投資報酬率偏低,僅佔總體研究投入之6.03%,顯見台灣專利確實陷入了價值無法提升的窘境(如下表)。
究竟大學專利進入專利侵權訴訟程序後,戰果如何?是否發現些值得借鏡參考之處?本研究以專利制度成熟的美國為標的,掃描美國聯邦地方法院2000年至2016年8月31日期間,觀察各大專院校透過法院的訴訟手段進行專利侵權為研究對象,進行各種統計及調閱法律文件,試圖整理出有意義的數據資訊及案例分析,以瞭解他們的研發成果技術擴散及貨幣化之表現,藉以作為我國大專院校日後活用專利智財之教材,同時作為我國政府推動大學研發成果轉化的產業效益之參考。
本研究案將探討專利侵權訴訟之中有關於大學自願或非自願成為共同原告議題。在產學合作成果申請並取得專利後,大學與企業同列為專利權人,日後不論將專利專屬授權給該企業或技轉給第三方,若對外部進行專利訴訟時,因大學與合作的企業互為適格之利害關係人是否該一併加入訴訟成為共同原告呢?可以選擇置身事外?瞭解目前,美國聯邦法院對該議題之看法,將提出兩個案例,以供參考。同時,也將探討我國國立成功大學於美國聯邦法院提出17件專利侵權訴訟,進行訴訟策略及攻防如何?美國專利訴訟係一種高學費的經驗學習,期望從他人個案探討以培養大學技轉中心人才對於國際訴訟的能量。
專利成為保護企業研發產品,也同時成為攻擊對手的武器。近年來國際專利戰打得火熱,我國企業手中缺乏專利武器經常成為被訴的標的,如何結合大學研發的專利技術,妥善利用專利來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從中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成為現在產學合作重要的課題。(1168字;圖2)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