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智慧小藥丸 療效更顯著

瀏覽次數:1416|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陳柏中、趨勢研析與前瞻規劃團隊 發表於 2017年3月13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神農為我國醫藥研發的先驅者,據傳神農為確認各類草藥的藥性親嘗百草,最後喪命於斷腸草。2000年後的現代醫學,藥物試驗已受政府機關所規範,包括動物模型的臨床前試驗與四期的臨床試驗,其中第一期的臨床試驗僅由少數的健康試驗者進行,以確認藥物的毒理性與安全劑量。
 
許多現行的藥物對部分病人的適用性並非一體適用,仍可見於治療過程和藥物不良通報,例如止痛藥的「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與痛風藥物的「致命性皮膚黏膜不良反應」。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為一種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發炎反應,成因與服用的藥物有關,屬於藥物引起的不良過敏反應,症狀特徵是會先出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接著在皮膚出現環狀紋,面積逐漸擴大,隨後出現水皰,若為嚴重過敏者,皮膚會廣泛性脫落、壞死及黏膜糜爛等,致死率約5%至10%。
 
傳統的對症下藥,僅考慮小規模的統計代表性樣本,然而全球73億的人口與多元飲食生活習慣等差異性,使得藥物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備受考驗。低成本高通量基因體定序技術可改善現有的醫療盲點,如 illumina 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儀與更先進快速的生物資訊的分析系統,如IBM Watson人工智慧的突破,讓先進國家得以推動百萬人群規模的精準醫療研究,並建立公眾健康的基因體學資料庫,了解醫療行為並不同基因表徵之關係,厚植個人化藥物研發的基礎。生命是珍貴的,但是每一個生命所擁有的資源不同,藉由公眾健康的研究參與、政府和藥廠的藥價協商與規則制定、更有效的醫療與給藥,透過減少無效的醫療支出,讓更多的人能夠受到更佳的醫療照護。
 
醫療效果的改善將從醫院延伸到居家,在自己居家內的醫療支援服務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提供適合病患的藥品劑量與給藥方式、更精確的給藥時間管理等相關個人支援服務,讓個人化藥物從產品價值轉變為服務價值的兩個重要支柱。

 

3D列印技術推動個人化藥物發展


口服藥物是目前最普遍的藥物劑型,因為容易製造、服用方式無痛、病人接受度高,然而傳統的口服錠大量生產方式,無法彈性的量身製造個人化藥物的劑量。目前具經濟效益適用於個人化藥物的先進生產方式正處於研發階段,例如3D藥品列印,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在2015年核准了第一個利用3D列印製成的癲癇症錠劑,美國Appreica製藥公司的Spritam,針對吞嚥困難的病患與幼兒,打造適合吞嚥之錠劑,例如1000 mg高劑量可快速溶解的藥錠、藥味掩飾和精準的個人化劑量與尺寸。
 

微型電子膠囊提升個人化給藥管理


目前民眾就醫的一般流程係病患經醫生診斷後開立處方簽,並由藥師給予藥物,然而病患服藥多採用自主服藥的方式,但是若病患未遵循醫生的囑咐按時且依劑量服藥,將導致醫療效果減低,用藥時間增加,進而造成藥物醫療資源的浪費,例如,美國服藥依順性問題(non-adherence)預估造成了約1千億美元的浪費。美國、英國、與日本等國的製藥公司,目前競相研發結合藥物釋放裝置與微型感測器與通訊系統的膠囊等,未來病患吞入智慧藥丸後,該裝置可引導並停留在病人特定腸胃道位置對患病部位進行局部給藥治療,並由專業醫師與藥師團隊透過電腦觀察微生物菌叢代謝、藥物動力學與副作用等評估,達成個人化的給藥管理。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17/03/12)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