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精準醫療崛起 療程量身訂做

瀏覽次數:608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謝威翔、趨勢研析與前瞻規劃團隊 發表於 2016年11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精準醫療崛起 療程量身訂做
圖片來源:liveClinic
 
全世界正邁向精準醫療的新紀元。隨著2015年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2.15億美元推動「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英國宣布發起「精準醫學躍進」(Precision Medicine Catapult)、以及中國也在生物醫藥「十三五」規劃中聚焦精準醫療。「精準醫療」是一種考量不同人在基因、環境及生活型態上的差異,對個人在特定疾病採取不同的預防或治療策略的新興方法。傳統醫學對疾病大致上都採取「一體適用」的預防或治療策略,鮮少考量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而精準醫療的精神即是針對不同的個體用量身打造的方法進行診療。美國前總統卡特使用藥物Keytruda治療黑色素瘤效果良好,但其實僅對一半的相同病患有效,若能事先依據病患個體資料去預測效果,就能避免無效的療程與副作用。實際上,近年的肺腺癌患者就常先接受腫瘤細胞基因檢測,再依檢測結果來判斷是否要針對特定的基因變異來做標靶治療。

未來精準醫療若能大幅提升治療效果、降低無效治療、避免嚴重副作用,精準醫療的市場規模將可預期。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去年發佈報告,預測全球的精準醫療市場從2015到2022的複合年均成長率12.6%,到2022年總市值將達880億美元。Credence Research報告也預估2016-2023年的複合均增長率為12.3%,到2023年總市值預計將達到982.5億美元。

目前精準醫療執行重點在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癌症研究及大數據分析等等。伴隨式診斷可說是精準醫療的基礎,用伴隨著特定藥物所作的裝置或診斷測試,將病患的身體資訊提供給醫療人員,協助醫師判斷藥物對病人的效果及是否存在潛在的危險或副作用。最著名的例子是乳癌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能針對乳癌細胞中有HER2基因表現進行相對性抑制,但要先使用試劑確定病患的乳癌細胞有HER2基因表現,這種伴隨式診斷檢測試劑,近年台灣生技廠商如普生也積極投入研發乳癌「HER2基因分子診斷試劑」。

精準醫療是針對不同人的特徵而打造,包含:個人的基因體序列、微生物組成、家族及自我疾病史、生活型態以及飲食習慣等等,因此必須做大量資料的蒐集,其中基因體資料數據更是龐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就依據歐巴馬「精準醫療計畫」,開始建立PMI世代研究計畫,目標是從超過一百萬名的志願者中收集資料,進行長期觀察及配合,讓研究者能夠了解疾病和個人資料之間的關係。之前,英國政府早在2012年底就已宣布「十萬基因體計畫」收集英國國民保健署的病患及其家屬的基因體資料。這個計畫主要是針對罕見疾病及一些常見的癌症,從收集致病的基因密碼並加以辨識研究,以達到診斷或治療的目的。無獨有偶,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也在2012年開始建置,收集參與者的健康情形、疾病史、生活型態、生活環境資訊以及生物檢體等等資料。至今資料庫收案數已累積超過7萬筆,去年(2015)發表找到台灣民眾糖尿病精準預測的指標。這種大數據的資料庫與分析,將是推進精準醫療的主要動力。

台灣具有高水準的資通訊技術,利用已建置生物資料庫,再加上既有先進的臨床醫療水準,大力發展精準醫療頗具優勢,因為(1)比起以前,現在人們更願意分享他們的健康資訊來促進醫療研究,利己也利人;(2)行動且電子化健康紀錄器被廣泛地使用,如可長期監測心跳、血壓的穿戴式裝置;(3)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技術成熟,基因體分析的成本大幅降低許多,可以預期低價定序的時代即將到來;(4)「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資料分析技術的高度發展,可用來分析生物醫學的資料庫。若能將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將有機會邁向副總統陳建仁所提倡的P4醫學(Preventive預防醫學、Predictive預測醫學、 Personalized個人化醫學、與Participatory參與醫學),讓未來國人能夠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長壽。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專案佐理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16/11/06)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