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2016台灣併購白皮書」:台企保守 陸資來台併購攀升至35%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6年5月30日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2016年5月25日公布「2016台灣併購白皮書」,普華國際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游明德分析,台灣企業現金部位創新高,但投資意願保守。另外,資本市場本益比偏低,且政府審查併購案過程冗長,都造成企業併購意願明顯降低。
根據白皮書內容,台灣併購交易件數和金額近年來大幅增加,2014年交易總金額為47.09億美元,交易件數則為63件;但到了2015年,金額暴增至166.59億美元,件數也增為86件。半導體上下游整併及金融亞洲盃是兩大驅動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來台投資已是台灣併購的主流,其中泛陸資來台併購的比重更大幅攀升至35%。雖然北美仍是最大的投資來源,但2015年來自中國和香港的併購案件在去年大增,半導體產業、電子零組件業是陸資來台的投資重點。
調查發現,泛陸資企業已成為外資來台併購的主要投資者,對台灣投資的影響力已不可小覷。去年泛紅色供應鏈如清華紫光集團、立訊精密、風華高科等,分別透過公開收購及私募等方式插旗台灣電子科技業,但多數都非控制型持股。
游明德指出,不含金融業和興櫃,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現金部分高達5.3兆新台幣,可見企業資金運用相對保守,傾向於持有現金。另外,和全球市場相比,台灣資本市場本益比偏低,2015年12月台灣集中市場本益比僅為13.46倍,遠低於紐約的19.16倍、上海的17.63倍。
游明德補充,財務因素之外,主管機關審查決策冗長、台灣中小企業老化,也是影響併購交易熱絡程度的因素之一。但在尚未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前,預期產業整併仍會是短期內維持企業成長動能的引擎。雖然,併購不是企業成長的策略目的,但卻是關鍵的策略手段,尤其在超競爭時代,透過海外併購取得技術、市場及通路,以回應市場需求,是產業升級的關鍵之一。
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表示,從紅色資本的角度來看,大陸市場規模大,併購台灣企業後回到大陸發展,就是50倍的放大,所以台灣企業的價值很高。台灣企業主觀上不想被併,但要進軍大陸、併陸企,並不容易,不如與陸企合作進軍大陸市場,不需懼怕紅色供應鏈。(612字;圖1)
參考資料:
台灣併購白皮書:企業投資意願保守。經濟日報 2016/5/25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