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硬體廠商短期內仍獲利困難,無法翻身

關鍵字:微軟(Microsoft)
瀏覽次數:181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Kyle 發表於 2015年12月28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眾所皆知,蘋果是一家利用銷售硬體進而獲利的公司,這與其他PC或智慧型手機廠商都一樣。可是從2007年至今,在智慧型手機或消費性電子領域,似乎除了三星與蘋果之外,其他廠商要獲得5%的營運毛利都很困難,這種現象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蘋果絕對是消費性電子廠商中的異類,營運毛利可以達到25%甚至30%,這是其他企業無法達到的水準,因為在這產業,即使要達到5%都很困難。很難用單一結論來看蘋果的現象,但是蘋果對軟硬體進行深度整合,且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使用者體驗,絕對是關鍵因素。

圖一、不同之消費性電子事業之營運毛利
macro_11968_20151228.JPG


目前看來,PC產業的商業模式似乎很難在現今消費性電子產業套用,這使得許多硬體製造商短期之內難以獲利。這當然給微軟、谷歌與亞馬遜一些機會。 

歷經許多嘗試,微軟現今的策略與蘋果較為類似,想透過專注於生產高階且高價的產品,並透過積極軟硬體的融合來獲取企業與消費者青睞。例如:微軟的Surface Pro 4和Surface Book都是走高階路線,零售價格分別從899與1499美元起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專走高階市場的蘋果還要貴了一些。 

至於電子商務大廠亞馬遜,則走了一條不同於其他廠商的道路,就是透過廉價到極致的產品,銷售旗下品牌的硬體裝置,因為其希望通過硬體銷售來販售數位內容,甚至讓消費者變成其電子商務客戶,進而獲利。 

至於谷歌,近年來不斷嘗試創新的模式來打造自己的硬體產品,不過策略不像微軟和亞馬遜。谷歌在低階市場推出極具吸引力的Chromecast,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卻推出競爭力十足的高階產品,甚至最新的Pixel電腦零售價格高達1千美元。谷歌旗下的Nexus手機雖然一直採用代工生產,但是零售價格也不便宜。 

也就是說,谷歌即使在某些硬體是走低價路線,但是卻在某些領域試圖進軍高階市場,而將低階市場留給其他硬體夥伴廠商。這對於索尼、宏達電、樂金、東芝、甚至三星,都帶來考驗。 

對於硬體廠商來說,由於缺乏軟體平台很難像微軟、谷歌或亞馬遜廠商具延伸的彈性。即使他們想如此做,也缺乏經驗與勇氣,以及說服消費者想購買的軟體研發能力。如果傳統硬體製造廠商繼續這樣下去,恐怕其生存空間會變得越來越小。(770字) 



參考資料:
  1.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petition Is Shifting to the High End. Re/code, 2015/12/18. at http://recode.net/2015/12/18/consumer-electronics-competition-is-shifting-to-the-high-end/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