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智慧城進化六大商機爆發

瀏覽次數:271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林海珍/羅良慧、議題與國際觀測團隊 發表於 2015年11月30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預測未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創建它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彼得杜拉克(1973)

未來始自今日,不是明日
The future starts today, not tomorrow.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城市型態因為人們的期待與需求而演化,藉由人們比鄰而居的群聚模式,城市中的人們可以相互支援、互通有無,而可以享有安心安全的生活。

圖一、Smartcity概念圖


城市在產品製造、技術創新、經濟發展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著樞紐的角色,不僅聚集資源、人力、金錢及想法,透過都市化的發展歷程,提高生產效率及競爭力,帶來富裕便利的生活,但同時產生污染管制與廢棄物管理的衝突,以及生活品質日益下降的隱憂。

面對全球快速都市化的發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4年發佈《氣候變遷2014: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報告估算當今全世界城市生產的GDP約佔全球80%,能源消耗達全球67%~76%,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全球71%~76%。另依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推估,全球人口數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85億,到2050年將達到97億,到2050年時全球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的比例將高達三分之二,即超過60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將較現況增加約25億人。

在都市化的發展趨勢下,各國政府莫不紛紛嘗試與城市居民共同形塑城市願景,勾勒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期待在城市轉型時能掌握商機並降低風險。例如,英國從2013年6月便開始以多元參與模式,討論未來城市在2065年的前瞻願景及樣貌,並依此規劃出滿足未來城市需求的創新,尤其聚焦在六大議題,包括「城市生活」、「城市經濟」、「城市循環」、「城市型態與基礎建設」、「城市治理」與「城市科學」。如下:

「城市生活」希望因應人口增加、多樣化與不同世代族群,把城市變得更有吸引力,並形成宜居的生活圈;
「城市經濟」則是考量新科技(如3D列印)對生產與工作模式的改變,形成遠距工作等樣態,工作性質變得多樣化並需要新技能與新知識;
「城市循環」則是要能更有效率利用材料與能資源,並避免供應鏈一旦中斷衍生的連鎖性風險;
「城市型態與基礎建設」則是期望增加電力、廢棄物、運輸和水等系統間資源與資訊交換,改善服務的效率與品質並降低廢棄物,並遍布更小型、自動駕駛與更低碳的新形態交通工具;
「城市治理」則是除了對國家的認同外,也強調塑造不同種族與族群對於城市的歸屬感,實現更有效、公平與多元化的管理與治理;
「城市科學」冀望讓科技使事物與市民形成高度連結,即時蒐集與分析各類大數據,並透過政策討論與民意量測,兼顧提昇城市治理效能與隱私需求。

以城市循環下的水資源為例,目前城市進行水管等基礎建設修繕多半需要進行大規模路面開挖,工程期間往往造成地區性交通阻礙以及連日噪音,使市民感到不適。英國提出的創新解決方案,是希望透過類似「微創手術」概念,包括能夠對於城市下方的三維空間進行更精準的對應、監視和模擬來完善基礎建設和服務,並透過先進的通信和控制系統,或管道機器人,完成低挖掘模式的地下管道維修,以降低在城市街道上對於市民生活的打擾。

除了由政府發起與城市居民共同形塑城市願景及發展藍圖之外,不少業者也對未來提出他們的主張,並且積極開發其中的商機。例如IBM公司與提供智能停車服務的公司Streetline合作,透過海量資料分析系統,與城市交通網絡即時全景圖,來幫助舊金山解決交通擁塞的問題;此外,亦應用大數據分析,協助公共衛生官員比對零售記錄和食物中毒報告,追蹤食安事件中受污染的特定產品。而電機大廠日立公司(Hitachi)則是開發出智慧水系統,除開發讓供水泵達成節能及降低漏水的系統外,更透過資訊化科技(IT)綜合控制相關設備運作;位於中東杜拜的世界第一高樓「哈里發塔」噴泉水,便是日立公司運用水循環再生技術將生活污水製成再生水的案例。

未來城市需要發掘與凝聚城市居民的需求與期望,並將之納入城市治理規劃之中,並需搭配各式創新、有感的服務回應城市居民,進而引領智慧城市邁向永續之路。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