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CES及MWC大展來看,不論傳統汽車業者及資通訊業者都對智慧車及電動車提出新解決方案,如何使車輛可以變得更節能、環保、安全,甚至更加聰明,須從資通訊、能源、機械三大領域切入,並進一步提出新世代之解決方案。
智慧車與傳統車輛有何不同?現階段智慧車之定義,基本上可分為三大構面,分別:能源系統、安全系統、車聯網系統三大構面;其中,能源系統主要以電動及混合動力為主,而電動部分是完全依靠電力及蓄電池,因受限於電池蓄能技術一直無法突破,使得動力表現不能與傳統車輛進行抗衡,直到近年來鋰離子電池出現突破性發展,才漸露商機。現階段最為週知的車廠--特斯拉(Tesla)公司出產一系列電動汽車,結合鋰電池經由充電可以行使超過200英里,驅動電動車市場的新機會。同時,也間接對傳統車廠主推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汽車造成一定之壓力。PHEV主要結合傳統引擎與電力式引擎及電池,以低速運用電池節省油耗,高速運用引擎替電池發電,但是,畢竟(PHEV)仍未完全放棄傳統動力引擎,所以現階段仍以國際傳統汽車大廠是主要開發商,例如TOYOTA、GM、AUDI、HONDA等走高階車款,難跨入國民車。
圖一、智慧車聯網
智慧車另一需要考量,即是安全系統;如何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有效協助搭乘者抵達目的地,因此安全防護技術是第一優先考量部分,包括:結合車輛之感測器、車輛之晶片處理器以及影像處理器系統,有效提升車輛安全防護,協助車輛由傳統以人為(被動式,提供資訊給駕駛人)進階到車為(主動式,車輛主動針對各種可行性,自行做出反應)。
因此,開發廠商呈現群雄並起,包含:德州儀器半導體、飛思卡爾及各類型晶片大廠;而台灣廠商包含:同致、經昌、徽昌著重於超音波感測器部分,而啟碁、明泰、造隆、鼎天著重於毫米波雷達部分,這都顯示台灣廠商在安全防護部分已可逐漸切入國際市場,未來發展趨勢是將感測器與半導體進行整合,有效連結並發展出自行設計之防撞安全系統。
至於,未來智慧車的發展方向,須考量到車聯網的發展。車聯網概念在於整合汽車內部資源,包括:能源、車輛安全防護,甚至車內休閒娛樂資訊,還包括整合汽車對外溝通及交通資訊技術;藉由車輛資訊之溝通,使得每一台汽車可以成為網絡節點之一部份,更可以藉由資訊之傳輸,快速掌握住各車輛之狀況,防碰撞技術確保車輛之行車安全。車聯網技術須結合感測器、能源管理、電腦資訊及網路通訊領域的業者,包括:車載系統平台Google 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但這兩者屬於行動應用平台,應用於汽車間的互相溝通協議,對於車輛底層系統應用,則仍是以Linux-based及QNX方案為主。因此,未來如何有效針對車聯網發展進行結合,是由車輛底層系統整合至行動應用,或是行動應用取代車輛底層作業系統,尚待後續發展與觀察。
目前,智慧車的崛起態勢明顯,百家爭鳴,各廠商推出各種概念車款,意圖搶占未來智慧電動車市場。雖然,傳統車廠擁有優勢(車輛之規格、安全認證、電子系統認證),但新進入者因掌握住資訊網路技術,並打造智慧車成為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及解決老年化社會的交通議題。期待,未來跨產業能軟硬整合合作,共創智慧車商機。
智慧車相關應用 |
能源系統 |
安全系統 |
車聯網 |
鋰離子電池 |
插電式混和動力(PHEV) |
車輛之感測器、車輛之晶片處理器、影像處理器系統,協助車輛由被動進階為主動。 |
結合車用平台及用戶端平台,構成一完整之網路。 |
主要以 TELSA為主,未來包含中國及美國均為其潛力市場
|
主要以傳統汽車產業陣營為主
|
主要廠商:德州儀器半導體、飛思卡爾。 |
現階段,台灣廠商主要切入點仍以感測器為主,如啟碁、明泰、造隆、鼎天,著重於毫米波雷達及感測器為主。 |
底層Linux-based
及QNX方案之運用為主,主要仍為德州儀器半導體、飛思卡爾。 |
使用者操作平台:谷歌Android Auto
和蘋果Car Play平台
|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15/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