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集競爭與合作於一身的價值網分析模型

瀏覽次數:688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07年8月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在文【波特五力分析與專利情報收集】、【波特五力分析的合作觀點】與【業務專業矩陣與銷售波特五力模型】中,我們介紹了波特五力分析(Porter Five Force),並且討論如何利用五力分析來進行產業競爭分析與銷售策略擬定。基本上,波特五力的基礎在於競爭,唯有將影響自身利益的其他影響力(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買家、現有競爭者、潛在競爭者與替代品等)降到最低,自身價值或附加價值方能得到最大。

然而,實際進行產業策略規劃與執行時,競爭與合作經常是動態(dynamic)策略規劃之一部份,此時的競爭與他時的合作時有所見,而「商場上沒有永遠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即是此道理。換言之,競合(Co-opetition)方為產業發展之常態,在同一領域彼此競爭,但為了開拓新市場進行合作,或是聯合次要敵人與打擊主要敵人等均是競合關係之表現。

價值網(Value Net)是Adam Brandenburger與Barry Nalebuff根據競合理論所提出之分析模式,如圖一所示[1]。價值網模型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表現手法略有差異。在產業鏈上表現上,波特五力分析之水平軸為產業上下游,而價值網以垂直軸表示;在中心對象上,五力分析的中心為競爭者,而價值網為公司本身;在競合關係上,價值網將波特五力分析中之現有競爭者、潛在競爭者與替代品均視為競爭者看待,並且在原本五力分析模型中增加互補者(complements)以成為一五角形模型;最後,價值網模型中,角色與角色之間關係(即互動之箭頭)由原來單向轉變成雙向互動。

實質上,價值網模型與賽局理論(Game Theory)密切相關,如何由開闢新賽局觀點重新思考競爭與合作角色,是價值網分析方法之主要立論點。在價值網之五角模型中,互補者是站在與競爭者相反之角色,其中競爭者所提供之產品與本公司現有產品相同,而互補者所提供產品與本公司互補,其中”互補”即是當顧客買A時,也一定會買之B產品。例如購買電腦的客戶,也一定需要電腦軟體,因此電腦供應商即是電腦軟體供應商之互補者,反之亦然。

如何定義新賽局以區別舊賽局,Brandenburger與Nalebuff亦提出所謂之PARTS模型,其中P為Players Questions(參賽者)、A為Added Values Question(附加價值)、R為Rules Questions(規則)、T為Tactics Questions(手段)、S為Scope Questions(範圍)等。經由PARTS等有系統之分析步驟,競爭與合作策略與經營模式均可一一展開,關於PARTS分析方法,可進一步參考[2]說明,包括P:誰是參賽者?在每一賽局中,各成員的角色扮演為何;A:如何創造自己與其他參賽者附加價值,或是能否在現有賽局中創造新價值;R:現有遊戲規則為何?對本身優缺為何?能否建立新規則;T:戰術與手段,如何玩此賽局,此賽局中其他參與者之策略與戰略;S:現有賽局範圍為何,需要更改舊賽局範圍或是新增賽局等。

最後,競爭與合作是產業競爭常態,如何由賽局觀點,區別不同競爭者與合作者角色,擬定新遊戲規則甚至創立新賽局,並且最終能主導整體價值鏈之分佈,是所有參與賽局之廠商所需仔細思量的。(1807字;圖1)

 

 

參考資料: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