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海精密集團於2006年股東會指出,未來5年集團每年營收成長30%的目標,主要動力將來自於購併。就在股東會之後沒多久,2006年6月20日鴻海精密與普立爾共同宣佈,2家公司正式為合併作準備。此項購併案,鴻海為存續公司,合併基準日暫定為2006年12月1日。 |
|
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隨著PC資訊產品成長趨緩,台灣廠商為了持續經營版圖且逐漸轉移至消費性電子產品、車用或醫療等新興市場,購併將不可避免。
從鴻海買下國碁、建漢,補足無線、影像傳輸技術的前例來看,鴻海要順利進軍消費性電子及車用市場,佈局光學元件領域只是遲早的事。
表一 鴻海近年來購併一覽表 |
日期 |
購併公司 |
日期 |
購併公司 |
1999/02 |
台灣廣宇 |
2004/01 |
湯姆笙深圳廠 |
1999/07 |
台灣華升 |
2005/02 |
台灣安泰電業 |
2000/05 |
捷克HTT-Telsa |
2005/05 |
台灣奇美通訊 |
2003/08 |
芬蘭Eimo |
2005/11 |
台灣建漢 |
2003/10 |
摩托羅拉墨西哥廠 |
2006/06 |
台灣普立爾 |
2003/11 |
台灣國碁 |
|
|
Source :鴻海,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整理,2006年6月 |
普立爾目前主要業務區分為DSC、投影機、手機相機模組及光學元件4大類,其中在DSC及投影機部份,普立爾已建立不錯的規模,產品與鴻海的重疊性也低,可望藉由購併來結合雙方實力,擴充更大的營運規模。
此外,鴻海在手機相機模組已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結合普立爾可收更大效益,何況普立爾擁有光學鏡片與鏡頭模組的相關製造技術,有助於集團版圖擴展。
雖然鴻海集團已貴為全球專業電子代工(EMS)龍頭之一,但在光學元件供應與技術卻是欠缺臨門一腳,而普立爾則可補齊迅速此一空缺,從此一角度思考切入,倒也不難理解為何雙方可以一拍即合,迅速敲定購併案。
近年來,鴻海發展策略鎖定於光、機、電整合,獨特的eCMMS代工模式有效創造了垂直水平整合,可以擴大資源共享,普立爾也是少數同時於光、機、電整合等領域具有一定技術水準的電子廠商,因此合併普立爾將可為雙方資源整合帶來更大的綜效,並可讓客戶擁有更多元的產品選擇。(77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