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15年NPE專利訴訟比率 高達近70%

瀏覽次數:367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6年1月2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根據RPX調查報告『2015 NPE Activity Highlights』公布美國法院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非專利實施實體)活動。美國法院專利訴訟案件經過2014年(4396件)沉寂後,2015年(5203件)開始活躍起來,成長18.4%且佔總體訴訟案之69.3%。其中,有關NPE案件由2014年(2891件)上升至2015年2014年(3604件),成長24.7%;而有關營運公司之間案件,也成長6.3%。
 
雖然在2014年美國正式實施多方複審程序(Inter Partes Review, IPR),可以讓被控侵權的廠商向專利訴訟及上訴委員會(PTAB)提出專利無效的異議,同時也增加了NPE興訟的成本,所以在2014年才會出現專利侵權訴訟案量與被告人數減少的現象;但就2015年的數字來看,似乎NPE也已經逐漸熟悉遊戲規則,也發展出了新的應對之道。未來IPR程序是否還能發揮牽制NPE的效果?值得繼續關注。

圖一、2010~2015年美國專利侵權案件量統計 

資料來源:2015 NPE Activity, RPX

從被告公司數來看,NPE的活動力已恢復舊日活力。2015年受到NPE騷擾公司有5349家,佔總被告家數68%。然而,其中屬於非NPE案件的被告為2485家,反而是五年來最少的。。

圖二、2010~2015年美國專利侵權案件被告人數 

資料來源:2015 NPE Activity, RPX

RPX依據提告人數,統計出2015年全美前十大的NPE,其中有不少專業發明者或具有技術開發能力的技術授權公司。受到NPE騷擾的最多公司,三星以71案件排第一,HTC以35案件排第八。

圖三、前10大NPE公司及受到NPE騷擾的最多公司
2015 Rank NPE Top10 Defendants   Defendant TOP10 Cases
1 Leigh M. Rothschild 139   Samsung 71
2 eDekka LLC 102   AT&T 50
3 IPNav 96   HP 43
4 Empire IP LLC 81   Apple 40
5 Wi-LAN Inc. 75   Dell 40
6 CryptoPeak Solutions, LLC 65   LG Electronics 39
7 Shipping & Transit, LLC 65   Amazon 36
8 Hawk Technology Systems LLC 59   HTC 35
9 Olivistar LLC 57   Lenovo 34
10 Acacia Research Corporation 56   Sony 32
資料來源:2015 NPE Activity, RPX
 
到目前為止,提出申請IPR或CBM複審已有4,314件,很多都會達成最終立案決定(institution decision),約70%可成功立案,但自2014、2015年呈現立案下滑現象。其中,有2,813件是有立案或挑戰到審訊(Trial)程序,107件呈現挑戰專利失敗(Adverse Judgment),717件是做出最後決定約25%。

圖四、申請IPR或CBM複審程序案件統計

資料來源:2015 NPE Activity, RPX
 
根據RPX統計NPE出售專利組合,自2010年以來增加,得知2015年有678個專利組合,各專利組合的平均專利數量約17件。出售專利組合反映出NPE不經由訴諸冗長訴訟過程和低效率的主張而將專利轉換成現金流的能力。(655字;圖5)

圖五、NPE出售專利組合統計

資料來源:2015 NPE Activity, RPX

 
參考資料:2015 NPE Activity, PRX Corporation, 2016/01/04
 


本站相關文章:
  1. 【工業4.0專利情報】:(二)NPE專利訴訟案觀察
  2. 智慧居家安全防護系統專利訴訟 MD Security控告Bright House Networks
  3. 【工業4.0專利情報】:(一)引言與創新研發策略
  4. 天線選擇方法專利訴訟 Frequency Systems控告26家網通及手機業者
  5. 記憶體存取專利訴訟 Visual Memory控告Broadcom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