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94年4月份兩岸貿易情勢分析

瀏覽次數:108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5年7月1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source :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聞資料 94年6月29日)

一、貿易額變動
94年1至4月份我對中國大陸貿易總額估計為217.96億美元(註 ),較上年同期成長18.9%,占我同期對外貿易總額18.7%,比重較上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其中我對中國大陸輸出金額估計156.6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5.0%,占我出口總額26.8%,比重較上年同期增加1.5個百分點;我自中國大陸輸入金額為61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0.2%,占我進口總額10.5%,比重較上年同期增加1.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達95.3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7.0%。


94年4月份我對中國大陸出口額為43.21億美元,為歷年單月次高,僅次於3月份43.43億美元,主要係鋼鐵、塑膠製品及有機化學品出口額大幅增加所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資訊產品出口成長趨緩,包括主要出口項目積體電路及微組件﹙HS8542﹚出口成長率為8%,液晶裝置﹙HS9013﹚、自動資料處理機零附件﹙HS8473﹚則分別衰退6.5%及7.3%,均已不若去年同期呈2位數之成長增幅,此主要為去年比較基期已高、產業景氣趨緩、產品價格持續下滑以及資訊大廠持續將生產基地移至中國大陸等因素所致(詳見表1及圖1)。

 

二、貨品別結構


(一)出口部分
94年1至4月份我輸往中國大陸主要貨品項目為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機械用具及其零件、光學產品及零附件、塑膠及其製品、鋼鐵、有機化學產品、人造纖維絲、銅及其製品、工業用紡織物及石油製品等,以上輸出貨品合計134.23億美元,占我輸往中國大陸比重85.7%(詳見表2、3及圖2)。


(二)進口部分
94年1至4月份我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貨品項目為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機械用具及其零件、鋼鐵、礦物燃料、光學產品及零件、有機化學品、石料石灰及水泥、塑膠及其製品、鋁及其製品、車輛及其零件等項目,以上貨品合計48.96億美元,占我自中國大陸進口比重799%(詳見表4、5及圖3)。

三、中國大陸主要進口來源成長比較


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94年1至4月份中國大陸前十大進口來源依序為日本、南韓、我國、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及泰國,占中國大陸進口總額63.59%。前述國家中,以自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新加坡及泰國進口呈二位數之成長表現較佳,自美國及德國進口出現衰退表現較差。自我進口額為217.7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9%(註 ),成長增幅略低於其整體進口成長率13.5%,占中國大陸進口比重1106%,較上年同期11.52%減少0.46%(詳見表6)。


4月份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額為64.78億美元,成長率為20.79%,表現較自我國進口額63.50億美元,成長率為10.33%為佳;累計1至4月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額為230.82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11.73%,高於自我國進口額217.72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11.06%。究其主要原因,近來中國大陸與韓國在半導體及影像顯示器等產業分工日趨緊密,1至4月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積體電路及微組件﹙HS8542﹚金額為41.46億美元,大幅成長99.83%,自我進口積體電路及微組件金額為50.15億美元,雖高於韓國,但僅成長16.76%。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積體電路及微組件的主要成長項目為“0.18微米至0.35微米之未經切割加工晶圓”及 “快閃記憶體”等,由於目前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並擴充產能,增加自韓國進口未切割晶圓等半導體原料,另韓國為全球快閃記憶體最大生產國,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需求增加。此外,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表現不錯的項目尚有無線電接收裝置零件﹙HS8529﹚,進口額為11.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5.37%﹙自我進口額為2.89億美元,成長率為15.5%﹚,其中僅手機零組件﹙HS85299020﹚即達8.5億美元,仍大幅成長11.92%外,並開始新增自韓國大量進口離子顯像組件及零件﹙HS85299082﹚達1.5億美元之多。此外,中國大陸自韓國進口液晶裝置﹙HS9013﹚金額為27.52億美元,仍較上年同期成長4.22%,相較之下自我國進口額為26.4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則衰退5.35%。(1531字)

貿易局發言人:吳副局長新華
辦公室電話:2351-0271轉106 行動電話:0921427077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