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水災與 ultrabook 將加速 SSD 普及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Philip C.F. Wen 發表於 2011年10月27日
|
2011 年的硬碟市場因為兩件事而出現大改變,第一是 Ultrabook 的推出讓固態硬碟 (SSD) 的出貨量大增;另一件事是泰國出現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使得這個以生產硬碟聞名的國家在硬碟製造上幾乎停產,影響到眾多的電腦製造商與消費者,這也將促使硬碟業者有機會重新思考未來發展策略。
|
|
泰國出現了自 1942 年以來最強的洪災,許多地方都遭到洪水的侵襲,不僅泰國的農業受到影響,其他民生工業也是受到波及,其中在電子工業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硬碟產業。泰國一向都是全球重要的硬碟生產國,除了美國硬碟大廠威騰 (Western Digital, WD) 、 Seagate 以外,其他日本的硬碟製造商如日立 (HITACHI) 、東芝 (Toshiba) 也因為洪水的關係,關閉了兩座廠房,出貨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然而,不僅僅是硬碟製造商受到影響,硬碟製造聚落連帶的相關設備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製造硬碟軸心馬達的日本電產 (NIDEC) 也因為洪水的關係關閉了其廠房,連帶影響了全球其他硬碟廠的產能。
而另一個硬碟的革命是, Ultrabook 與平板電腦的普及與成長,也讓固態硬碟出現了爆發性的成長。英特爾為了抵抗蘋果電腦的來襲,想在許久未有大變革的 PC 上面下手,推出了 Ultrabook 概念的筆記型電腦,其特色就是極為輕薄的機身,但也因為其輕薄的特性,與現有的機械式硬碟相違背,故大部分的廠商都將採用固態硬碟 (SSD) 。
在 2007 年的時候,其實小筆電也有掀起固態硬碟的序幕,但當時因為成本以及技術問題,固態硬碟只處於出師未捷的狀態。原因在於,雖然小筆電把電腦變小了,但在厚度方便並沒有強烈的限制,所以放入一傳統硬碟並非難事;其次當時的固態硬碟大多只有 4 、 8 或 16GB ,甚少有超過 32GB 的規格,一方面因為成本考量,一方面也是當時的技術仍然未到達那種程度,比起當時大小 160GB 或是 320GB 且成本更低的硬碟,固態硬碟似乎很不得寵。
在 2011 年,因為相關的行動設備崛起,半導體製程的進步,讓 NAND FLASH 開始成為市場上的新寵,而 Ultrabook 所需要的超輕薄機身以及其被擠壓的超小空間,正好成為了固態硬碟的棲身之地。
其實固態硬碟在 2009 年底, 2010 年初的時候,由英特爾推出的 30G 、 40G 以及 80G 等系列的固態硬碟開始,似乎有重開固態硬碟市場的跡象出現,但當時僅鎖定在少數的電腦零件市場以及玩家市場,但當 Ultrabook 出現後,許多廠商都將固態硬碟列為其標準配備,目前主要的規格有 64GB 、 128GB 以及 256GB ,雖然比起傳統硬碟在大小上仍是弱勢,但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以及系統的需求。
目前來看,固態硬碟絕對是未來的趨勢,但固態硬碟的瓶頸,還是跟以前一樣,成本與技術,這些仍需要時間慢慢克服,而傳統硬碟,雖然有許多缺點,但其優勢仍然在短期內無法被取代,且傳統硬碟在技術上仍然不斷突破,也讓兩者目前還是處於強烈的競爭狀態。 (998 字;圖 1)
圖一、 2010 年 -2015 年 SSD 預估出貨與營收


|
|
|
|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