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發佈日期:2006/02/09
原油價格從2004年中突破40美元以後便一路攀升至60美元,預期2006年仍居高不下,石化能源逐漸耗竭引人關注。再加上「京都議定書」對溫室氣體排放之全球性管制,直接促使世界各國重視各種新能源與替代性能源,並積極投入應用與研究開發。台灣目前有97%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因應上述「能源耗竭」與「溫室氣體排放」兩項重要議題,在兼顧能源(Energy),經濟(Ecnomy)與環境(Environment)等3E效益下,政府亦積極推動國內再生能源開發與其產業技術之發展。
國內再生能源產業中,其中以太陽光電最受矚目。自1997年以來,全球太陽光電產業保持著年平均20%至40%的成長率。目前我國太陽光電產業從上游之晶錠、晶片到中游之電池、模組再到下游之系統安裝整體已稍具雛型,產值規模亦突飛猛進,2003年國內產值新台幣12億元,2004年倍增至新台幣33.5億元,2005年再倍增至新台幣70億元,2006年預估將成長至新台幣100億元。在此成長趨勢下,除了在股票市場上掀起話題,亦促進國內廠商紛紛投入該產業,2004年投資金額約新台幣14億元,2005年新增投資新台幣15億元,2006年預估業界將再投資新台幣14.5億元。
國內半導體產業製程技術之雄厚基礎,雖強化國內太陽光電產業在晶錠、晶片與電池等產品生產規模之發展,但整體而言仍存在一些不利產業發展之因素。包括上游矽原料之缺乏,致使晶片與太陽電池產業之發展受限、生產設備仰賴進口使投資成本高且產品更迭之際缺乏競爭力及國內模組廠未獲品質上之驗證,不利於國內外市場拓展。因此目前政府刻正積極展開各項推動工作,來克服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內容包括:
|
(1)促進上游太陽電池用矽原料投資
由於太陽光電市場需求急遽上升,以致2004年起矽原料缺貨情況嚴重,加上矽原料廠商擴廠計畫多趨於保守,預期至2007年矽原料短缺問題仍存在。因此政府短期將以協助業者與國外簽訂長期供應合約來因應、長期則以投資國外矽原料廠商或促成來台投資設廠來確保矽原料來源。
(2)降低投資成本,促進生產設備自主供應
目前國內廠商具部分自主生產線技術能力,但生產設備仍多購自國外,若能適當移轉半導體相關設備發展經驗,自主供應生產設備,必能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誘因。因此將整合太陽光電廠商、研發單位與設備廠商合作開發生產設備,推動太陽光電產品生產設備國產化。
(3)技術輔導模組廠商並推動模組標準與驗證機制建構
2005年太陽電池產量約80MW,模組卻只有3.5MW,其主要原因是國內模組廠之產品大部分未取得模組驗證,不利於國內外市場之拓展。目前規劃先以技術輔導模組廠商取得國際模組驗證,同時規劃成立國內之國際驗證實驗室。
太陽光電為新興之能源科技產業,經濟部工業局研擬產業發展策略與措施,期能結合全球市場的高度成長,促進廠商投資以擴大產值規模,其發展目標為:2008年產值達到新台幣220億元;而至2010年產值將達到新台幣330億元,希望未來成為全球太陽光電產業之生產及研發重鎮。(1236字)
承辦單位:工業局金屬機電組(室)
聯 絡 人:王國治
聯絡電話:02-27541255分機2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