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WP29)”,在2009年12月舉行的碰撞安全工作組“GRSP” ,通過了電動車輛國際安全標準修正案。本次提出該修正案的機構是國際汽車製造商協會(OICA),但修正案的內容,基本上採用了2007年11月發佈的日本安全標準。
修正案提出了“驅動系統的高電壓觸電保護”、“充電系統高電壓保護”及“行駛狀態的顯示”等內容,其中,對安全性和競爭力影響較大的部分是“驅動系統的高電壓觸電保護”。
針對驅動系統高電壓保護對策,此次的修正案規定了三種措施。
- 對直接接觸的保護(防止乘員直接接觸高電壓部分);
- 確保絕緣電阻(使高電壓部分和其他導電部分絕緣);
- 對間接接觸的保護(即使從高電壓部分漏電到其他導電部分,乘員也不會觸電)。
這項措施需要充份有效利用狹小的車內空間、成本降低和控制車輛重量的在最小限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最近,比亞迪(BYD)與德國戴姆勒(Daimler)在2010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宣佈,雙方已著手開展技術合作。打算將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和戴姆勒的電動車輛(EV)技術融合在一起,早日開發出面向中國市場的EV。新開發的電動車輛將以比亞迪和戴姆勒各自的品牌銷售。(612字)
關鍵字:電動車輛(EV);電動車輛國際安全標準;驅動系統高電壓保護
參考網站及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