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全球化時代,創意的國際流動 (international flow of ideas) 是強化一國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根據 OECD 最新公布之「 2009 年科學、技術與產業記分版」, 全球研發連結益趨緊密 ( 包括跨國專利權許可、科技國際合作 及 技術貿易 ) , 有利全球知識擴散與加值應用。此外, OECD 的資料顯示, 台灣與全球科技合作與交流程度甚高,在 國際創新研發資源鏈居 重要角色 ,有助於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知識的樞紐,成為「全球創新走廊」。
一、台灣跨國專利發明比率高,凸顯居國際創新研發網絡重要地位
- OECD 指出,近年跨國專利申請與許可案件快速增加。 2004 至 2006 年 ( 目前可獲數據的最近年份 ) 全球申請的專利中大約有 7.3% 是國際合作研發的結果,較 1996 至 1998 年平均 6.6% ,提高 0.7 個百分點。其中,台灣跨國專利發明占國內專利發明比例高達 52.2% ,遠高於瑞士 (43.9 %) 、新加坡 (30.4%) 及南韓 (4.8%) ,反映台灣與全球合作專利研發益趨緊密,主要科技合作國家以美國為主 ( 占 33.6 %) 。
- 2004 至 2006 年間,台灣製造業研發的國際化尤為明顯。其中,擁有外國發明專利比例平均高達 60.92% ,約為全球平均 15.41% 的 4 倍;其他國家擁有台灣發明專利比例 70.27% ,約為全球平均比例 15.72% 的 4.5 倍,反映台灣在全球科技研發活動及知識擴散扮演重要角色。
二、近來技術貿易益趨活絡,反映跨國企業科技研發及創新的高流動性
-技術貿易額可具體衡量一國與國際間技術移轉程度。 2000 年以來, OECD 國家技術貿易顯著成長, 2006 年 OECD 國家技術貿易淨額占 GDP 比率 0.22 % ,較 1996 年 提高 3 倍。總體而言, OECD 國家 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 ,保持全球技術的淨出口地位。
-根據國科會「 2009 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2007 年台灣技術貿易額為淨輸入 483.7 億元,占 GDP 比率 0.37% ,其中,技術輸出 168 億元,較 2006 年大幅成長 26.8% ,主要輸出國為中國大陸 ( 包含香港 ) ,占 56.2% ;技術輸入 651.7 億元,主要技術輸入國為日本 (40.7%) 及美國 (38.6%) 。
-技術流動係指技術貿易額輸出與輸入之平均數,反映跨國企業研發活動國際化程度。 OECD 國家技術流動占 GDP 比率由 1998 年 0.46% 逐年上升至 2006 年 0.67% ,台灣亦由 1998 年 0.22% 提高至 2007 年 0.32% ,高於日本 0.31% (2007 年 ) ,顯示我國與國際研發網絡連結益趨頻繁。
OECD 強調 ,隨著科技人力及跨國企業的全球科技活動不斷拓展,國際間科技研發合作益趨緊密,有助於全球知識分工合作及流動擴散。準此,為加速提升一國的研發創新能量及 產業競爭力 ,政府應大力促進與國際研發合作交流。根據 WEF 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已晉升為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國家,為持續強化研發創新動能,近年來,政府持續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以強化我國與全球科技連結,至 2010 年 1 月底止,已有 43 個國際大廠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未來國內應積極融入全球研發網絡,建立國際研發合作平台,以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打造台灣成為全球創新走廊。
表一、2004 至 2006 年間全球專利合作研發比例
|
合作研發比例 (%) |
合作研發國家 |
美國 |
歐盟 |
日本 |
其他國家 |
台灣 |
52.2 |
33.6 |
7.1 |
1.9 |
9.6 |
瑞士 |
43.9 |
7.8 |
31.5 |
0.7 |
3.7 |
新加坡 |
30.4 |
10.3 |
8.5 |
3.4 |
8.1 |
中國大陸 |
13.8 |
6.6 |
4.0 |
0.9 |
2.2 |
美國 |
10.8 |
0.0 |
5.6 |
0.7 |
4.5 |
南韓 |
4.8 |
2.4 |
1.1 |
0.6 |
0.8 |
資料來源: OECD,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2009.
圖一、技術流動占 GDP 比率變動趨勢

註 : 2001 及 2006 年經濟部工廠校正暨營運調查停辦,故台灣無資料 。
資料來源 : OECD 國家及美國資料同表;台灣為 2009 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