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競爭角度看,進行競爭者角度專利分類與動態監視還是最重要的。所謂動態即是變動的,明年與今年是不同的,甚至下個月與這個月也是不同的。競爭者專利分類即是以簡單模式區分競爭者專利,要分類當然有很多模式,可以分析競爭者專利與產品關係,可以分析競爭者技術布局,可以分析競爭者如何利用不同子公司進行專利組合與控制。
然而,如果從專利威脅與風險角度論,競爭者之專利可分為四類,如圖一及表一,分別為大砲專利(Cannon Patent)、地雷專利(Mine Patent)、問題專利(Question Patent)與免費專利(Free Patent)。


表一、專利分類與說明 |
專利分類
|
說明
|
大砲專利(Cannon Patent)
|
已經參與專利訴訟之專利。在該公司取得專利訴訟勝時,可能會進一步控告其他公司,用專利打壓其他公司進入國際市場。
|
地雷專利(Mine Patent)
|
現有競爭企業專利布局,包括該公司自行開發、透過企業併購取得、或是從其他公司購買。
|
問題專利(Question Patent)
|
申請中專利,包括早期公開或是未公開。代表專利權取得不確定性。有可能變成免費專利或是地雷專利。
|
免費專利(Free Patent)
|
過期或放棄繳交維護費之專利。可自由使用之免費技術。
|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08/10。
|
大砲專利就是打過仗專利或是正在打仗專利,例如文【日亞化學持續展開對首爾半導體侵權訴訟攻擊】所介紹之日亞化學諸多用於訴訟專利,即是大砲專利一例。補充說明,日亞化學打過仗專利或是正在打仗專利超過50個,而最近兩個大砲專利分別為EP541,373與US6,870,19,被告為首爾半導體,訴訟地點分別為英國與美國。另外,大砲專利還可延伸用成為授權之專利。
地雷專利為企業現有有效專利,但去掉大砲專利部分。這些專利取得來源,主要經由企業自行開發而申請獲得;有些是間接透過公司併購過程,或是向他方購買而取得之專利;有些也可能收納在某一不知名子公司中。只要是企業可加以運用之專利,就稱為地雷專利。被稱為地雷,就是隱藏危險而尚未爆發,爆點是何時,端看踩到地雷肥羊是否夠肥而定。
問題專利即是申請中專利,包括早期公開或是未公開。所謂問題專利,即是代表專利權現階段之不確定性,今日之問題專利可能變成明天之地雷專利,後天之大砲專利,當然也可能變成免費專利。問題專利的掌握之核心在於早期發現、辨別與歸類。關於美國早期公開專利調查,可參考【<<企業早期公開專利監控>> :蘋果早期公開專利大剖析】一文介紹。
所謂免費專利即是大眾皆可取用的免費午餐,代表過期或放棄繳交維護費之專利,只要是專利權無效之專利。或是,經過分析後,權利範圍太小或有配置錯誤者,其位階與一般科學文獻一樣。此外,跨國企業除申請專利外,科學期刊文獻與國際研討會議也是常見技術資訊來源。辨別出具戰略價值的免費專利是重要的,甚至將具威脅專利打成免費專利也是攻防工程的一部分。
企業應該建立對競爭對手的專利分類與動態監視的SOP作業流程,它也是協助企業研發部門擬定技術發展策略一大重點。透過實務專案而累積經驗,進行三項重點工作:(1) 動態監視、收集與分析是核心。嚴防競爭者的今日問題專利成為明日大砲專利,帶來將來一大風險。(2) 扣合產業鏈發展是必要動作,特別專利訴訟影響力遍及整體產業鏈,專利布局基本架構除技術領域外,產業次領域也是重點。(3) 競爭者產品布局與專利布局組合(含商標布局組合)分析,可用於重要決策資訊。
以上所述工作的重要性,企業者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台灣卻不易有效的落實在企業內部。追究其根本原因,該工作是跨領域專案團隊組成,需要進行智慧資源規劃,讓成員站對位置就能發揮專業團隊能量。因為根據產業分析同心圓理論(以技術為核心之產業分析模式),至少需涵蓋包括四個構面及一個橋梁:技術面向、專利面向(含法律訴訟)、市場面向、經濟面向,及情報蒐集官作為四個面向的橋樑,如圖二架構。情報蒐集官進行蒐集該四個構面的資料掌握及分析工作,適時提供給團隊成員。 由於,台灣企業對於情報蒐集官的腳色,重視度不高,甚至缺乏這樣專業的跨領域人才之故。以致, 經常讓高階人力兼做低階或非本業的工作,影響該團隊的表現,自然產生對競爭對手的專利分類與動態監視的工作效能不彰問題。殊不知智慧規劃的價值,有眼光企業願意投入,而只要方法對了,總能在最危急時看出效用。這也算是企業的短中期(非短期行為,中期又不符合企業效益)投資吧!
(本文1790字;表1;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