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世界是平的》( 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造成不小的衝擊,據報導該書成為美國眾科技公司老闆的最愛,並且也頗受美國社會大眾好評。今日( 2005 年 12 月 30 日)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刊載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劉順仁教授「在世界不平處找競爭優勢」一文,討論該書中部分觀點,想必該書也將在台灣掀起一陣熱潮。想進一步瞭解該書與作者嗎?提供相關網路連結如下:
Amazon 線上書店(可閱覽內容,方式請參考如同【 Google 數位圖書館與免費電子書】所介紹之方法):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
Thomas L. Friedman 紐約時報專欄: http://topics.nytimes.com/top/opinion/editorialsandoped/oped/
columnists/thomaslfriedman/index.html
本文從兩極化觀點重新看待世界是平的議題,並討論如何在被剷平的世界成為不平之處。
兩極化與去中間化
在文【兩極化的社會與兩極化的未來】、【去中心化與個人媒體時代來臨】、【「 100 元筆記型電腦」將加速兩極化的發展】與【教育產業也將邁向兩極化】中,我們多次討論電腦科技與網路科技所造成的兩極化,這個兩極化的趨勢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當然對於國家亦同。兩極化是去中間化所造成的結果,而去中間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資訊科技的進步,電腦科技與網路科技等資訊科技使得原本處於企業中間管理幹部(中階管理階層)失去功用,並且也使得原本企業與企業間、國家於國家間的仲介者逐漸消失,並轉而由電腦科技或是網路平台取代其功能。因此兩極化的結果即是貧富差距的加大,而中間階層可不是平均分散的往上階層與下階層走,而是幾乎全部被往下階層拉,所以也才會有上階層為全部之 5% 與下階層為 95% 的結果出現。
兩極化與被抹平的世界
基於此,兩極化的結果將使社會、國家與世界被抹平。何謂被抹平呢?其實就是如圖一之結果,亦即去中間化使得中間階層往下拉,這個往下拉的力量不僅使得中間層消失,並且還壓縮下階層使之呈現平坦狀,而成為一個「平的底層」。而「平的底層」意味著,原本享有中間待遇或是薪資的中間階層(注意這個數據是以全世界論)將被迫調降薪水,因為如果一個月薪十萬的台灣中階幹部(例如年資十年)無法比一個月三萬五千原的員工(例如年資二年)產生更多價值,那為何不開除這個中間幹部,進而聘請三個員工呢?基於此,中間階層的平均薪資將大幅降低,而這就是被抹平世界的一個面向。
圖一 兩極化與去中間化示意圖 |
 |
當然被抹平的世界只是兩極化的一端,另一端即是成為不平之處。不平之處即是企業、社會、國家與世界的頂尖,如同圖一所示的小三角。如同我們在文【兩極化的社會與兩極化的未來】所論,從組織與社會之兩極化微笑曲線來看,未來佔據微笑曲線兩端的只有專家(高附加價值、小三角或是不平之處),一種專家是真正具有解決特定問題的專業人士,另一種專家就是將這些專業人士聚集起來的專家(一種黏著劑),一種人待在大型企業中,一種人優遊於大型企業之專家。上面的專家是指個人,對於企業本身與國家本身亦同。例如在劉順仁教授的文章中,義大利佛羅倫斯邊的時尚設計學校 Polimoda ,或是美國波士頓周邊的生物科技群落,都是因為該國家的刻意培養,使之成為無法被抹平的地方,換句話說,即是被抹平的世界的不平之處。
結語
兩極化造成世界多數地區(國家)是平的,少數地方因為找到差異化策略成為不平之處。對於產業的影響亦然,在水平的產業中,如何成為不平之處(例如 iPod 之於數位音樂產業, Google 之於網路產業, Xbox 之於遊戲產業)將成為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對於個人亦然,水平的企業與社會中,如何成為不平之處(專家、補習班名師或是 … ),將是你我所需進一步思考的。 (1399 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