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 2005 年 12 月 21 日聯合新聞網 - 「播客」來上課 起得晚也不怕)因熬夜不能早起而錯過課程的學生再也不用擔心,因為他們可以輕鬆從網站上把教授講課的內容下載到 i-Pod 等 MP3 中,輕鬆補課。美國柏克萊加大及史丹福兩所學校網站中,已開始提供學生這種下載服務。史丹福、柏克萊利用近來流行的「播客」( Podcasting )技術,開始試辦將教授在課堂上的講課內容放在網站上,供學生下載,讓學生可以用類似聽廣播的方式,以 MP3 、 ipod 等隨身音響聆聽。
評析:
兩極化的浪潮不會僅出現在企業中,對於學校等提供教育的教育產業亦然。換句話說,再不多久,學校老師的薪資也將出現兩極化,一種是世界級名師(佔 5% ),一種是一般教師(佔 95% ),一種類似明星,一種類似學生助教,當然一種的薪水是另一種老師薪水的百倍。
教育產業兩極化的浪潮起於平台,而主要的平台即是網際網路教學內容( content )與播放載具(硬體)。在教學內容上,最著名的當屬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 Open Course Ware ( http://ocw.mit.edu/index.html ),該計劃於 2000 年前後開始啟動,目標是在 2007 年時將全校超過 1,800 門課程內容上網(包括講義與影音上課資料),根據筆者於三年前瀏覽該教材的印象,當時許多課程已經包括書面教材,而有部分內容已經可以直接在上面瀏覽錄影檔案。
因此,一旦相關教學內容得以建置完成與開放給世人,那麼全球具備英語讀聽能力的個人,將能在線上體會接近完整的 MIT 的課程。針對 MIT 的 OCW ,台灣也有對應的團體,進行相關內容翻譯工作,如「開放原始碼理念的開放式課程原型計畫」( http://www.twocw.net/ )。最後,如果 MIT 已經傾全校之力進行相關課程上網動作,那麼全世界其他著名學校也一定不會讓 MIT 專美於前,換句話說,網際網路時代,教學內容的取得成本已經大幅降低,甚至低到不用錢的地步。
兩極化的另一個平台為硬體載具,例如新聞中的史丹福與柏克萊(其實相關新聞非常多,幾乎各國均有相關報導)部分課程已經提供讓學生可以在上課前可以先瀏覽或是收聽先前所上課的錄影或是錄音資料(為該教授去年上課內容)。因此,一般學生只要能夠使用電腦與網路,即可在家中先預習上課教材。
當然,隨著媒體技術的進展,相關發展更佳迅速,例如近日有許多學校教授,將自己上課教材以 Podcast 方式建立,如文末之新聞報導,並提供學生可以類似訂閱 RSS Blog 一般,自行在家訂閱先前上課所錄製的聲音與影像。因此,學生只要配備如 iPod video 等 MP3 (聲音)或是 MP4 (影音)播放載具,即可不僅是在電腦上播放將相關教材,還可將相關教材隨身攜帶至課堂上(後續延伸載具功能包括手機等行動載具的應用)。
由上面兩個趨勢,已經可以初步窺測教育產業的未來,因為內容與載具平台的出現,將促使僅提供基本教育功能的教師被平台取代。例如以基本課程教學為例,全世界可能僅需要 2-3 位以英語教學的大一 ” 微積分 ” 頂尖老師,加上 2-3 位以日語教學的大一 ” 微積分 ” 課程等。
因此,只要錄製這些頂尖老師的上課內容,即可藉由網際網路,將內容放送給全世界以英語或是日語為母語的學生(其他課程亦然,例如如果可以選擇聽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教授上課,為何還要浪費時間去學校聽講)。換句話說,世界上提供基礎課程的老師將會直接面臨平台所帶來的兩極化衝擊,而變成類似助教的角色。最後,建議讀者再次瀏覽【兩極化的社會與兩極化的未來】、【去中心化與個人媒體時代來臨】與【「 100 元筆記型電腦」將加速兩極化的發展】等文,因為兩極化的到來將比想像中的快速。 (1593字)
相關連結: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servlet/story/RTGAM.20051204.wipod1204/BNStory/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