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且有意投入第六代面板廠,以及台灣與南韓面板廠商紛紛在南京與蘇州一帶設立後段組裝LCM廠,已經讓中國大陸的液晶產業產生群聚效應,因此相關零組件赴大陸佈局的情況將不可避免.日前台灣兩大液晶面板驅動晶片供應商聯詠及奇景最近分赴大陸下單,分別委託蘇州和艦和台積電松江廠代工.
|
|
關鍵零組件驅動IC上下游產業,也在這半年內掀起西進潮,繼所羅門集團的晶門、三星電子後,台資色彩的聯詠、奇景,也自第三季起,開始往大陸晶圓代工廠投片,加上大陸本土設計業者,包括新象、龍晶等崛起,以及華虹NEC驅動IC晶圓產能開出,無疑宣告大陸驅動IC產業正式成形.
表一 驅動IC設計廠商於大陸投片之晶圓廠 |
晶圓廠商
|
工廠
|
IC設計
|
中緯
|
寧波6吋廠
|
奇景
|
台積電
|
松江8吋廠
|
奇景
|
和艦
|
蘇州
|
聯詠
|
華虹NEC
|
上海
|
聯詠
|
中芯
|
北京
|
新象與龍晶
|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 本室整理,2005年10月
|
根據消息指出,奇景包下中緯寧波6吋廠的8成產能,也將在本月開出5千片產能的台積松江8吋廠投片.至於目前全球第一大的聯詠則開始在和艦投片,此外也在近期正式下單給華虹NEC,從上述諸多動作,對於向來以驅動IC晶圓產出重地的台灣來說,衝擊恐怕在所難免.
蘇州和艦,單月產能約在3.5萬片上下,驅動IC佔比重上看2至3成;中緯目前也有小量產規模,單月產出約數千片,未來極可能擴充到2萬片規模,另外台積電松江8吋廠,10月份單月將有5千片產出,尤其該廠製程鎖定0.25微米以下,因此驅動IC也將是產出重點之一,未來驅動IC的產出比約3至5成;至於上海華虹NEC,也在近日內與聯詠合作,跨入小量產。
由於驅動IC的主力製程被受限在0.25微米及0.35微米技術層次下,因此在台灣政府遲遲不開放0.18微米製程技術登陸的情況下,廠商認為驅動IC的需求與製程技術將是最好的產品。未來台灣驅動IC產業是否會被衝擊值得進一步觀察.(77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