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工業局
發佈日期:2007/02/13
全球紡織業近年兩項最關鍵的變化是「區域整合」與「配額取消」,為了解對我國業者的衝擊程度與因應策略,本局於95年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區域整合對全球產業分工的衝擊及台灣的因應之道─以紡織業為例」研究計畫。該計畫研究結果發現,區域整合確實導致貿易移轉效果,例如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扮演加工基地的角色更為突顯。但自配額制度取消後,中國、南亞等亞洲國家成衣以低價優勢進入歐美市場,則使區域整合效益受到明顯衝擊。
該研究經分析貿易資料指出,美洲區域在NAFTA與CBTPA相繼實施後,加拿大、墨西哥和中美洲國家與美國中、下游之分工關係因為區域整合而更加緊密,但受中國在美國成衣進口市占率快速成長影響,已經使區域內國家成長幅度趨緩;歐洲方面,長期以來歐盟區域內的分工體系即相當完整,尤其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取代北非國家成為重要的成衣加工國,使歐洲區域整合之效益最為顯著,加上歐洲製高價成衣在歐洲市場地位穩固,配額取消的衝擊相對較小;至於亞洲地區中、下游之區域內貿易興盛,分工相當完整,而且亞洲國家間透過對外投資方式來進行產業分工,使得亞洲地區形成多個以低成本為基礎的生產基地,產品銷往全球各地。此外,目前「東協加一」的整合效益仍屬有限,但因為美國與歐盟均對中國紡織業採取防衛措施,以保護其境內的紡織業者,東協國家因此接受自中國轉移的訂單,影響較為緩和。
對於台灣而言,「區域整合」與「配額取消」兩者皆造成負面效果,尤其對下游成衣產品之衝擊最為嚴重,但台商已積極採取因應措施,包括透過全球布局進入區域市場、提升垂直整合程度、加強研發與市場行銷、建立自有品牌等。本局及相關單位亦提供各項資源與協助,以期降低衝擊。
其次,該研究並進一步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區域整合與配額取消等方向,並借鏡韓國紡織業之轉型經驗,彙整建議事項,供業者與相關單位參考。韓國政府自1999年開始積極推動「米蘭計畫」,主要內容包括強化紡織業設計能力、提升技術水準、培育專業人才並推動電子商務改革。除此之外,韓國政府依據紡織品的產業分布特性,規劃各地方之重點發展主軸,以發揮產業的聚落效應。例如規劃釜山之重點發展項目為毛織品,全州為絲織中心,另外在首爾則建立毛衣技術和染色技術支援中心等,韓國經驗值得我國相關單位與業者參考。
該研究最後提出政策建議項目,涵蓋產業結構、區域整合與配額取消三個面向。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重要建議包括(1)善用台灣紡織品驗證標章,推廣機能性紡織品;(2)促進跨產業合作,開發紡織品新用途;(3)鼓勵業者建立自有品牌,開拓海外市場;(4)建置紡織品運籌中心之交易平台。其次,面臨區域整合之趨勢,該研究建議業者應以全球布局角度出發,善用全球資源,例如前往東南亞投資,將可發揮分散投資風險效果;或者利用CAFTA-DR商機,整合紡織上中下游投資中美洲,以前進美國市場。至於配額取消後,產業競爭更為激烈,研究提出輔導企業合併朝大型化發展、強化具優勢紡織品之供應鏈體系以及提高產業群聚效益等項,均為本局規劃未來產業政策之重要參考。
主辦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承辦人:呂家蓁
聯絡電話:27541255-2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