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之前,台灣發展液晶與電漿面板技術的廠商陸續浮出檯面.其中,在1997年起華映及台朔光電分別向三菱電機及FHP引進電漿顯示器面板生產技術。隨著,2002年及2003年華映及台朔光電的陸續量產,一度將電漿顯示器產業帶入台灣。然而,2006年1月,台朔光電及華映先後宣佈停止電漿顯示器面板的生產,使得台灣電漿顯示器產業的發展劃上了句點.
|
|
工研院IEK認為,隨著2002年華映第一片電漿顯示器面板的量產,正式將台灣帶動電漿顯示器面板的生產行列。然而,台灣在電漿顯示器產業的發展卻不如液晶面板一般順利。受限於缺乏下游系統業者的支援、以及日系業者技轉意願轉向消極的影響,導致台灣電漿顯示器面板產業在市場發展及技術能力的提升都不如預期.
表一 台灣發展電漿顯示器面板的困境
|
- 缺乏下游系統產業的支援
- 台灣PDP產業技術提升受到限制
- 投資步調不若日、韓
- 缺乏上游零組件及材料產業支援
- 超乎預期成長的LCD產業,迅速侵蝕PDP電視市場
|
Source :工研院IEK,2006年5月
|
當新一代電漿顯示器面板與液晶面板正在發展的初期,由於台灣在筆記型電腦與監視器產業都扮演重要的地位,因此廠商在資訊工業的推動下進入了液晶顯顯示器面板產業.反之,由於電漿顯示器面板由於是以大尺寸市場與電視市場為主,所以只有長期在電視產業有投入的華映加入,至於其他廠商有些投入研發工作,但是都因為液晶面板發展快速而逐漸放棄.
至於台朔光電由於沒有投入液晶面板,因此在看好薄型平面電視的趨勢下,買下FHP將淘汰的設備,並正式進入電漿顯示器面板產業.
不過,要長期發展電漿顯示器面板產業,除了要持續強化技術之外,還必須強化投資與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這些因素在台灣都沒有成形.因此在發展幾年之後,台灣終於看清事實決定退出電漿面板產業.這也算是明智的選擇.(75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