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25年台積電業績、競爭力展望能見度依舊清晰

瀏覽次數:1327|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劉佩真 發表於 2025年1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2025年台積電業績、競爭力展望能見度依舊清晰
 
先前南韓媒體報導,台積電奈米製程的產能有限且售價過高,NvidiaQualcomm可望尋求Samsung 2奈米的可能性,使供應鏈多元化,而這也是Samsung在先進製程扳回一城的最後機會,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但此消息卻存在相當大的漏洞,可信度極低,畢竟Samsung的先進製程存在極大瓶頸,例如在生產Qualcomm 4奈米晶片時就發生過熱導致性能降低的情況,因此3奈米製程也不受客戶青睞,更何況Samsung核心事業記憶體方面也面臨SK Hynix的強力挑戰,畢竟SamsungHBM3E高頻寬記憶體迄今尚未取得Nvidia的認證,顯示Samsung半導體部門面臨巨大風險,在此情況下,整體公司的營運情況令人堪憂,自然也使得大客戶從台積電轉單2奈米製程至Samsung的消息不供自破,事實上,2025年台積電不論是業績、整體競爭力、先進製造或封裝技術推進等展望的能見度依舊清晰,僅有川普回任美國總統後的動向值得台積電持續觀察,並以最彈性的作法來進行因應。

2025年台積電合併營收雖將呈現成長趨緩,但預計增幅至少有20%的水準,且資本支出也將遠優於2024年,顯然公司在接單量、代工報價、市占率皆可望持續出現上升走勢
有鑑於在全球AI發展浪潮下,半導體產業正經歷重大轉型,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其客戶結構正發生顯著變化;也就是儘管目前台積電最大客戶為Apple,營收占比約25.2%,而Nvidia占比約10.1%,不過未來隨著AI晶片需求持續攀升,NvidiaApple對於台積電的業績貢獻度有機會呈現一漲一消的局面,甚至Nvidia其佔台積電合併營收貢獻比重預計將有機會翻倍至20%,畢竟在軟硬體整合方面,NvidiaCUDA平台具有十年以上的發展優勢,這使得即便是技術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如AMD,在短期內也難以追趕;甚至除了Nvidia之外,ASIC的需求也將在AI的市場逐步起飛,2025年亦可進一步支撐台積電的業績表現;此皆顯示AI相關業務將成為公司重要的成長引擎。此外,2025年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技術上將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特別是隨著AI晶片升級至3奈米製程生產,加上技術提升帶來更高的平均售價,況且台積電CoWoS先進封裝產能的建立也是市場關注焦點,這將決定台積電未來12~18個月在AI晶片市場的競爭力,預期將持續推動公司獲利的成長。

整體來說,由於市場普遍預期2025PC與智慧手機等終端裝置的AI應用將優於2024年,況且以資料中心的雲端AI依舊為台積電業績之主要成長動能,係因雲端AI的效能和效益遠高於裝置端AI,且目前所有裝置都能聯網使用,也就是AI技術的進展,包括多步驟任務AI代理人的發展、多模態AI模型的擴張,以及測試階段運算技術的進步,都將需要更多的運算能力,這些發展都需要更強大的GPU運算能力支持,上述皆進而帶動台積電的AI相關製程與封裝業務持續成長,並持續進行擴產,此也將有機會讓台積電2025年資本支出至少上看350億美元以上。


2025年在競爭對手持續難有斬獲的情況下,台積電仍將維持獨特的產業厚實基底,且正不斷擴張版圖,此也為日後因應川普2.0的重要底氣
2024年第三季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以壓倒性的64.9%市佔率領先群雄,特別是第二名的Samsung反而跌破10.0%的關卡僅剩9.3%,顯然兩者的差距拉高至55.6個百分點,甚至Intel尚無法擠進前十大排行中,且SamsungIntel也正面臨營運上的調整過渡期;從兩者獲得美國晶片法案補助款均較先前縮水的情況可知,現階段大舉投資擴廠對於SamsungIntel皆是壓力,不但先進製程技術尚無法獲得突破,甚至訂單也無法從台積電手上搶食成功,故僅能先縮小在美國的擴廠計畫;反觀台積電2025年在競爭對手持續難有斬獲的情況下,公司仍將維持獨特的產業厚實基底,且正不斷擴張版圖,例如AI領域通吃AI晶片及全球CSP大廠自研晶片的訂單,此也為日後因應川普2.0的重要底氣。(1398字;圖1)

作者資訊:
劉佩真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參考資料
跨足歐美亞蓋七廠 台積電2024再攀高峰寫歷史!2024年度五大新聞新唐人電視台。2024/12/31
台積電明年1/16法說會 營運展望、川普2.0料成焦點。央廣。2024/12/31
花旗:台積獲利旺到2026。經濟日報。2025/01/03
技術領先  大廠爭相合作。經濟日報。2025/01/03
彭博:台積電第4季營收可望超乎預期 法說會關注四大領域。經濟日報。2025/01/03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