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和處理器大廠超微等針對開發中國家推出100美元筆記型電腦計畫之後,英特爾也為了搶奪新興國家的電腦市場,接二連三針對中國大陸、印度與拉丁美洲推出低價電腦方案。 |
|
1995年戴爾以直銷模式且較低價格的電腦竄起之後,康柏(Compaq)於1997年展開低價電腦策略,期望將電腦降至1,000美元之下,擴張市場大餅。在當時電腦普及率仍不及50%,所以許多電腦大廠期待在歐、美、日等開發國家當中,提高個人桌上型電腦的普及率。
表一 前後兩次低價電腦之比較 |
|
1997年起的低價電腦風 |
2004年起的低價電腦風 |
目標市場 |
歐、美、日等國家 |
新興國家 |
價格目標 |
1000美元以下 |
100美元以下 |
產品 |
桌上型電腦 |
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 |
目的 |
提高開發國家的普及率 |
提高新興國家的普及率 |
推動者 |
PC大廠 |
CPU大廠 |
推動者最原始的目的 |
康柏想維持市場佔有率 |
超微想提高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 |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整理,2006年4月 |
至於,最近超微與英特爾掀起的低價電腦大戰,明顯與之前是不同的。首先,超微於2004年針對開發中國家推出PIC(Personal Internet Communicator)精簡型電腦,希望2015年前能達到全球5成人口都能接觸到網路的目標,產品定價約180美元;2005年超微宣佈加入麻省理工學院100美元筆記型電腦研發製造行列,第一階段出貨目標1億台。
英特爾揮軍新興市場亦不落人後,繼日前與OEM、ODM大廠合作,在中國推出「教育PC」及「網吧PC」低價計畫,近期亦針對印度農村與社區需求,推出社區電腦平台,以順應當地社區各種不同環境需求,該款電腦具備防塵、低耗電、並適合當地氣候,且不受當地電源供應不穩影響。
此外,英特爾將與墨西哥電信(Telmex)攜手推出桌上型電腦,擴展墨西哥地區科技使用普及化,未來更將推廣至拉丁美洲其它地區與非洲,甚至全球各地市場。(72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