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英特爾(Intel)推出的CPU 4004包含2,300個電晶體,到了1982年,英特爾80286型CPU上的電晶體數達到13.4萬個,如今,最普通的CPU至少包含了2億個電晶體;英特爾日前宣佈,預定2005年底前將推出新款微處理器,其中電晶體數高達17億個。
一 微處理器從1971年至目前電晶體數目的變化
|

|
Source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本室整理,2005年6月
|
其實,以雙核心架構應用在伺服器與網路處理器市場並不是新鮮事,IBM與Sun其實從2001年至2002年間就推出了相關的產品,但是一直到英特爾宣布進入雙核心架構處理器,才讓市場人士的眼睛為之一亮.
從IBM創造了IBM相容PC時代的開始,英特爾可以說是主導了多年個人電腦領域之中微處理器的脈動,原本多年追求以時脈運算速度為主軸的電腦產業開始在最近產生了變化.不過,英特爾仍然是在單核心架構微處理器上不斷改進.例如迅馳平台的發生,以及採用Hyper-Threading技術等等.
如今,雙核心或多核心架構微處理器浮上檯面,自2005年初以來,英特爾確立轉向多核心架構的典範成形,多核心架構將橫掃電腦產業,在單一晶片上置入多核心後,彼此間運算溝通速度倍增。
微處理器往雙核心或多核心發展之後,將對於數位家庭需要連結數位電視、DVD播放機、MP3播放機、數位相機、遊戲機等將產生戲劇上的主力.
由於在PC產業只有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但是進入數位家庭時代之後,除了微軟之外,包含Linux、Symbian、甚至其他自有作業系統,都不完全相容,但是雙核心甚至多核心產品將能夠解決目前軟體與作業系統不相容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同作業系統使用不同核心,也就是在一台多核心終端產品上能同時執行不同的作業系統.
其次,在高畫質數位內容日漸繁多的同時,未來也只有多核心微處理器能夠達到多媒體且高畫質播放的目的.(74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