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代工業市場迅速崛起,麥肯錫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003年,手機代工廠商和EMS(電子製造廠商)廠商占全球手機產能的份額為29%,而到200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5%。麥肯錫的調查也顯示,手機代工廠商在全球市場上正在逐步侵蝕品牌手機的市場空間。在歐洲,台灣手機代工業者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甚至威脅到了諾基亞的地位。2002年,在英國的沃達豐(Vodafon)公司的用戶中,使用諾基亞的手機用戶占45%,而來自Vodafon向代工廠商定制的手機只有2%;而到了2004年,諾基亞只佔25%的份額,而代工廠商已經上升到了30%。
據稱2004年底前,大陸手機牌照將由「審批制」放寬為「核准制」,並自明年元月起實施。為此,台資手機代工大廠無不磨拳擦掌,擴增產能,準備大舉搶攻大陸市場。台灣的代工廠商主要是從做PC和PDA方面轉過來的,技術實力比較強,而中國大陸本土手機廠做家電起家,缺乏技術積累。很顯然,在積累了研發和生產實力之後,台灣手機代工廠商絕不只滿足於為他人做嫁衣,而且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從代工向自有品牌轉型已成為台灣手機代工業者必然的選擇。
代工廠商 卡位戰開打
明基
明基於2004年二月以合資策略與中電集團合資成立明基中電通信公司,明基持股51%,中電占49%。這讓明基在與南方高科、廈門中橋合作失敗之後終於取得進入內地手機市場的入場門票。自合作以來,該公司已推出8款手機。作為全球第五大手機製造廠商,明基是以全球佈局的策略看待大陸市場,明基內地開始卸下代工的招牌,其自有品牌手機開始舖向各地手機銷售店面,2004年明基大陸內銷手機數量大約是50萬至60萬支。但是,如果明基明年(2005)能順利取得牌照,其在蘇州生產基地產能將擴充80%,由原先的 1,000萬支,擴充到 1,800萬支,如此一來,明基手機的全球產能將有近70%集中在中國大陸。以明基強大的製造能力和技術實力的競爭優勢,被大陸競爭對手形容,就如已安放在特洛伊城內的木馬。
廣達
據傳明年度廣達與仁寶手機生產業務都將大比重移至大陸,對此兩家業者指出,此舉並非為大陸明年度開放手機內銷權考量,而是純粹為降低生產成本所致。作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商,廣達也在手機代工業全力拚殺。2003年,廣達手機出貨量達到600萬支,2004年的出貨量預計可達到1,000萬支。廣達指出,明年已確定將低階手機生產工作移至上海松江廠。
台灣華寶通訊
在今年11月初,台灣華寶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的新廠開工,按照華寶的規劃,初期的月產能可達150萬支。若全部廠房產能全開,此廠的每月代工產量可達600萬支左右。作為摩托羅拉、松下、海爾和康佳等手機的代工商,今年10月份華寶的手機出貨量突破100萬支,預計全年的出貨量將達到750萬支。華寶表示,雖然南京廠產能非常龐大,但未來仍主攻代工市場,除了目前ODM業務外,未來產能擴充後,OEM市場也是重點,不過避免與代工客戶衝突考量,短期內不會介入大陸自有品牌手機市場。
鴻海
鴻海早在2003年就在杭州設立了富士康錢塘科技工業園區,專門為UT斯達康代工小靈通手機。該基地的出貨量保持在一年 1,600萬支小靈通手機的規模。
英華達
英華達強調,該公司未來將採雙軌進行,維持與桑菲公司貼牌合作關係及自有品牌,最大突破是明年開始在大陸生產手機、產銷在地化。英華達宣稱,以目前樓板面積換算台灣加上大陸上海總產能最大能到 2,500萬支(包括手機、PDA、計算機、GPS等在內),明年第四季時,合計浦東及南京兩大新廠落成並動工時,手機會首次在大陸當地生產,加計PDA及計算機等產能在內,兩岸的產能可以擴大一億支規模。
大霸電子
作為摩托羅拉和西門子等手機的代工廠,在2001年,大霸憑借其代工積累起來的技術實力和生產能力在內地推出了它的自有品牌手機——迪比特。2004年,該品牌在內地市場的銷量一度上升到中國本土手機的第三位。
其他業者
宏達電轉投資的多普達、神達電腦的智慧型手機也都在彼岸大打自有品牌。這些台資企業在內銷權放寬後,一定會擴大投資規模。
代工廠的雲集 帶來產業鏈的群聚
11月17日,全球最大的CMOS攝像頭生產商豪威科技(0MNIVISION)宣佈在松江設立工廠,就是為了就近供應給手機廠業者。
與大陸本土手機廠相比,台灣手機代工廠的競爭優勢
據麥肯錫的調查報告顯示,由於目前手機研發和生產採用平台式的模式,領先的代工廠商每個平台的產量可以達到900萬支,而領先的自有品牌手機生產商每個平台的產量只有600萬支,代工業者的成本優勢不言而喻。
台灣的代工廠商技術實力比較強,主要是從做PC和PDA方面轉過來的,而中國大陸本土手機廠做家電起家,缺乏技術積累。
台商的策略是一邊為別的品牌代工,一邊等待政策解凍,推出自己的品牌,就像是安置在特洛伊的木馬。等待大陸手機內銷權將解禁,將對大陸自有品牌手機業者造成可能的威脅。目前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還僅是向品牌手機廠商直接採購,一旦他們如果逐步過渡到直接向代工廠商定制,那麼,代工廠的成本優勢將是中國本土手機商所不能承受的。據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本土手機一直至2003年止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55%,但是此後一路下滑,其主要原因在於本土手機的價格優勢和通道優勢不復存在,究其原因是國產手機未將本土優勢轉化成技術和成本優勢之故。
台灣廠商有明顯的群聚特征,上下游廠商往往協同作戰,這些廠商之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讓上中下游的制造者一氣呵成,把成本降到最低。
台商的隱憂
麥肯錫的全球調查也顯示,2003年全球手機市場的利潤總和為140億美元,其中諾基亞佔了44%,三星占14%,而代工廠商只佔很小的份額——6%。
過去三年,手機沒有技術門檻,兩岸本土手機業者趁勢崛起,順利搶攻可觀市占,但從今年(2004)年初開始,在多媒體服務帶動下,以及Smart Phone與3G手機逐漸成熟,MP3、Video Streaming(串流)等較高規格技術躍升主流後,在這個趨勢下,手機代工市場上則會有一波洗牌效應。雖然,今年本土手機業者已將技術向高階手機集中,但是明顯看到本土廠商仍不敵國際品牌大廠,市占開始迅速下滑。3G手機的技術門檻更高,據專家研判兩岸本土品牌市占跌勢尚未停止。 市場分析指出,明基、英華達及大霸等本土手機品牌在台市占目前僅占到22%到23%,已遠不如高峰時期的34%。 大陸市場加總市占則從去年50%、波導分別以 1,031萬支及TCL 650多萬支分占大陸前兩大霸主,2004年中已跌破38%,並讓賢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退守四、五名。 今年大陸本土品牌,在內銷市場的比率快速下滑,影響台灣代工的出貨比重。「台灣手機業者的代工毛利不到10%,自有品牌如明基的BenQ約可到15%至20%。」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王英裕認為,全球今年增加約一億支的手機中,只有1000萬支左右是台灣代工的,台灣廠商代工幾乎沒有什麼成長,主要原因在於國際大廠欲藉由代工廠間的報價競爭,以降低手機的製造成本。
全球手機市場從2003年的5.2億支,IC Insights樂觀預估2004年6.7億支,更預估2005年達7.05億支。 雖然MIC預估台灣手機廠商2004第二季的出貨量達約1300萬支,與前一季相近,不過由於面臨新機種的轉換和韓國代工的競爭,使得台灣廠商始終跨不過10%的代工門檻,今年約在5500萬支上下的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