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全球CDMA行動通信市場

瀏覽次數:163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4年8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通訊產業晶片三巨頭:GSM(多頻式全球行動通訊)系統的德州儀器、CDMA(分碼多重存取)系統的高通(Qualcomm)、以及自有品牌摩托羅拉,三方各擁一片天。英特爾兩年前雖然野心勃勃投入,欲瓜分市場,但是去年仍提列85億美元虧損。通訊晶片市場之爭,第一回合高通大廠獲勝。

以下資料摘自: Robert Bender & Associates
July 31, 2004, Presentation by Bill Davidson, QUALCOMM

全球手機出貨量與CDMA市佔率 -- 依技術類型 (單位: 百萬)

Source: IDC, In-Stat, Shosteck Group, QualComm 和 YanKee Group 手機預測 2004

全球CDMA手機出貨量 -- 依地區分 (單位: 百萬)

註:
CDMA 含 WCDMA
ROW代表以色列、俄羅斯、東歐、CDMA450
Source:Schwab Soundview Capital Market 2004

全球CDMA手機廠商市佔率

但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開始起飛,英特爾也捲土重來。第二回合,通訊晶片爭戰的焦點放在德州儀器與英特爾的一較上下。

整合通訊功能是第二回合廠商競逐的重點。德州儀器去年起推出整合無線網路與藍芽的整合型晶片。今年德儀不但進一步推出整合多媒體播放與3D圖型晶片的平台解決方案,未來更計畫推出整合多頻功能晶片。

英特爾在通訊市場有迎頭趕上之勢,一方面延攬手機廠商如NEC、西門子加入無線通訊基礎建設計畫;另一方面力拱新一代無線通訊系統WiMax,企圖挾無線區域網路(WLAN)優勢在3G行動通訊之外另闢戰場,並計畫在三年內完成行動通訊整合,五年內達成六成以上行動設備支援WiMax的普及率。

中國為全球最大的行動通信市場,用戶數達2.8億。中國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德意志銀行與主要電信產業機構都預測,明年中至年底這段時間,中國政府將會頒發業者期盼已久的3G牌照,預計明年將會有五張牌照分別頒發給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各一張,而原本就擁有GSM與CDMA網絡的中國聯通,則會有二張3G牌照。

據了解,3G網絡外場測試,是在三月份由信產部與電信研究所,聯合大陸國內四家電信營運商進行,除此,還有十二家國內外電信設備供應商也參與了測試。為期半年的測試,將針對WCDMA、CDMA二○○○與TD─SCDMA等三種主要3G標準都進行測試。

大陸電信產業專家表示,3G結果出爐後,大約還要六個月時間,才會形成政府議案,按此推算,牌照將在明年五月之前頒布。

電信專家預估,中國政府傾向於在國內建設三個3G網絡,營運商可共享資源,這樣將有助於減少資本支出;同時3G將會給中國國內電信設備廠商,帶來數十億元人民幣的收益,並帶動中國經濟成長1~2%。

由於三個3G系統中,TD─SCDMA是由大陸大唐電信自行開發,包括許多國內外的電信業者都認為,中國政府為平衡各系統支持者的利益和其他需求間的關係,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中國正考慮以高通的技術作為第三代(3G)手機的標準,而此一決策將會帶來以數十億美元的設備及權利金收入。

韓國則已決定採取CDMA及寬頻碼多分址(W-CDMA)作為新一代行動通訊的技術。韓國是亞洲第三大手機市場,有3,450萬手機用戶,佔總人口約70%。

高通擁有CDMA標準無線網路的大多數專利. CDMA在美國最為普及,但在亞洲亦被廣泛採用。Qualcomm CDMA 技術公司(QCT) 是世界上最大的3G晶片組和軟件技術供應商,其3G晶片組出貨量超過了9000萬片,而晶片總出貨量已經達到10億片。QCT部門為50多家客戶提供了334種商業3G無線設備的解決方案,與遍佈全球的近60家3G網絡運營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高通的大型客戶當中,包括三星電子,而三星電子預期今年全球CDMA手機銷售將增加約27%。

三星是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商,去年在國內外市場共售出2,040萬支CDMA手機。

據稱,中國企業與高通(QUALCOMM)簽訂的合約顯示,中國企業支付碼分多址(CDMA)專利技術權利金為每支手機售價的2.65%,相對南韓企業支付的5.25%,減少一半左右。

據去年(2003)南韓國會議員引述的數據,三星在1995至2003年底間,向高通共付了8,165億韓圜(7.08億美元)的權利金,其中2002年就佔了2,191億韓圜;而LG電子期間則共付了4,243億韓圜。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