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orrester推算,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億支藍芽行動電話,超過3000家公司投入藍芽裝置的發展,超過2000種產品已經向藍芽特殊利益團體註冊.也就是說,藍芽已經漸漸的侵入市場之中,而不為人知.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雖然很多產品已經推出,但消費者並沒有使用藍芽功能,也就是說,這項功能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足夠認可。但是從2005年開始,這樣的情況將會有所改善,至少在汽車市場上是如此.
表一 即將在汽車加入特定功能的汽車製造商家數 |
系統 |
2004年 |
2005年 |
衛星導航系統 |
23家 |
27家 |
藍芽系統 |
7家 |
17家 |
後座娛樂系統 |
19家 |
28家 |
Source :TRG, 2005年1月 |
前幾年,業界一直討論藍芽晶片必須降至5美元以下,才能打開市場.甚至討論其尺寸別大小與低耗電量問題,以方便其內建在行動裝置、消費性電子產品與快閃記憶卡之中.隨著這些條件逐漸的滿足,藍芽似乎仍舊不能帶動其他相關產品的起飛,使得近年來藍芽的重要議題不再是單純從製造面觀點出發的成本與尺寸的問題,而是其應用、系統與易用性成為其未來成功之關鍵.
藍芽為了成為無線通訊環境的一份子,2003年積極改善Wi-Fi與藍芽之間的干擾問題.藍芽特殊利益團體於2003年10月正式公佈Bluetooth 1.2版的規格,最主要特色在於可調式跳頻技術.因此在Wi-Fi及藍芽共存的無線環境下,可以避免Wi-Fi及藍芽頻率互相干擾的問題.這個問題只要一克服,對於藍芽來說,多了一層生存的保障.
其實,汽車是藍芽可能深耕的領域.開車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無線裝置,因為他們想要的只是能夠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打電話.克萊斯勒和BMW公司於2003年8月同時發佈了藍芽的車載遠端通訊平台開始,已經為藍芽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利基,不過只有在高階車種才設有這樣的裝置是不夠的,推廣至一般價位的房車上,將能夠為藍芽找到一個不錯普及的基礎.根據Telematics Research Group(TRG)最新公佈資料顯示,2004年原本只有7家汽車製造廠商提供藍芽功能,進入2005年之後將成長至17家,為藍芽普及找到了出路.(75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