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中國通信業攜手合作戰略分析

瀏覽次數:102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4年9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報告來源】: 通信世界網 2004-08-17

電信運營業和製造業分處於電信產業鏈的上下游,如何促進中國大陸電信運營業和製造業攜手「走出去」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廣義的「走出去」包括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等內容,本文主要針對電信運營業和通信製造業攜手「走出去」提供電信服務的一些戰略問題進行研究。

攜手「走出去」的模式分析
1.通信製造業「走出去」模式
2003年,華為公司和中興通信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分別達10.5億美元和6億美元,占各自銷售總額比重分別上升到27.4%和20%,預計2004年華為和中興海外銷售額將分別高達20億美元和10億美元。從理論上講,電信製造業「走出去」的模式包括出口貿易、契約、設立研發中心、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目前,中國大陸通信製造業「走出去」 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

1)出口貿易模式
通信製造企業在剛剛開始國際化經營時,不僅對國際市場環境比較陌生,也無國際經營經驗。減少國際化經營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中間商間接或者直接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去,這就是出口貿易。例如,中興通信在1995~1997年,所謂的「走出去」僅僅是單一產品的出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出口貿易是「走出去」的常態,因此,出口貿易直到現在仍然是中國大陸通信製造業「走出去」的重要模式。

2)契約模式
為進一步「走出去」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企業通過契約形式銷售自己的產品是一個重要途徑。契約一般包括許可合同、契約製造、交鑰匙(BOT)合同和管理合同等四種。每種合同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適用不同的產業和國際化戰略。中國大陸通信製造企業主要通過與東道國政府或者海外合作者簽訂契約製造合同和BOT合同,促進通信設備出口並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3)研發中心模式
通信製造業是高科技產業,研發始終是企業的生命線。通過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的人力資源進行技術創新,並利用最新技術成果。華為就通過海外研發中心取得了眾多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華為的海外研發機構遍及8個地區總部和32個分支,華為在硅谷、達拉斯、班加羅爾、斯德哥爾摩和莫斯科設立了研究所,並同摩托羅拉、英特爾、微軟、日電等成立聯合實驗室。截至2002年底,華為已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裡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註冊600多件次,受到巴黎公約和WTO保護。

4)公司模式
除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之外,中國大陸通信製造企業還可以通過設立海外辦事處、分公司、子公司等形式「走出去」,其中的重點是子公司。根據股權結構不同又可分為合資和獨資兩種。合資主要是東道國政府指定的產物。中國大陸通信製造企業最早主要在發展中國家設立公司,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投資發達國家的優勢,目前有正在向發達國家推進的趨勢。2004年3月26日,華為在英國東南部的Basingstoke市設立了歐洲地區總部,邁出了向發達國家進軍的重要一步。

2.電信運營業「走出去」模式
中國大陸運營業「走出去」起步較晚,總體上還處於探索階段。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運營業「走出去」有五個階段或者說五種模式:國際合作;設立海外辦事處或分公司;成立子公司;建立國際化的財務系統;建立擁有全球觀念的公司文化。目前中國大陸運營業「走出去」則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國際合作模式
運營業可以通過中國或者國際合作為「走出去」打下基礎。運營業「走出去」首先以「引進來」為基礎,並通過擴大與跨國電信公司在中國的合作而「走出去」。最近的案例是中國電信和法國電信的合作。國際市場是中國市場的網絡延伸、服務延伸和業務延伸。中國大陸多家電信公司都已經通過各種形式在國際電信市場直接提供各類電信服務,雖然是親自在國際市場提供電信服務,但經營風險比較低,又能取得國際化經營的臨場經驗。借助國際重大比賽如雅典奧運會等在國外直接提供電信服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2)辦事處或分公司模式
境外分支機構有三種法律形式:分公司(Branch)、辦事處(Affiliate)、子公司(subsidiary)。
前兩者是中國法人的分支機構,非當地獨立法人,中國總公司對分公司、辦事處的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中國總公司對其債務不負連帶責任。在國外設立辦事處機構,派一批人去當地,可以實地瞭解該國或地區電信市場競爭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學習跨國電信公司的管理手段和服務與運營經驗。原中國電信在2000年11月公司成立不久就在美國洛杉磯設立了中國電信集團駐美國辦事處。目前,眾多電信運營商在美國、歐洲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辦事處或分公司。

3)子公司模式
在國外成立子公司是電信運營業國際化經營的較高形式,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經營。一般來講,既可以通過創立或並購成立子公司,前種方式如中國電信(美國)公司,後者如亞洲網通。

誕生於2002年11月4日的中國電信(美國)公司成立至今已經建設了橫跨美洲大陸的骨幹網絡;建立了一定的客戶基礎;組建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國際管理和營銷團隊;並超額完成集團公司設定的業務收入指標。中國網通則通過並購形式分步驟組建了全資子公司亞洲網通。2002年,中國網通(香港)有限公司會同美新橋資本(Newbridge)與軟庫亞洲基建基金(Softbank)共同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亞洲環球電訊,並在其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亞洲網通公司(AsiaNetcom),其中中國網通(香港)控股51%,另外兩家占49%股份。2004年2月,中國網通從合作夥伴手中收購所持全部股份。

3.其它模式
1)在國外經營電信業務
製造企業從事運營業務最大優勢是設備供應。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設備提供電信服務,保證了自己的銷路;另一方面延伸產業價值鏈,溝通上下游產業,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2001年11月,中興與剛果(金)政府在其首都金沙薩合資成立剛中電信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中興通信占51%股份。剛中合作運營項目是中國政府對外優惠貸款支持的第一個成套電信項目。根據合作協議與合資公司章程,該合資公司負責剛果(金)中國GSM1800網絡的建設和經營,在剛果(金)境內經營移動通信、中國長途電話、國際匯接等通信業務。這是中國大陸通信製造業在國外首次經營電信運營企業,可供今後電信業攜手「走出去」借鑒。

2)運營企業與製造企業「攜手」「走出去」
運營業和製造業組成戰略聯盟攜手「走出去」可以創造組合的競爭優勢,彌補各自的劣勢。儘管中國大陸電信運營業與通信製造業還沒有攜手「走出去」的先例,但中國聯通和中興通過羅馬尼亞郵政電信公司(POSTelecom)間接地走到了一起。2003年8月20日,中興和POSTelecom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未來3年內充分利用中興通訊具備國際水準的軟交換、寬帶數據、無線接入等產品,重點採用軟交換等新技術,在羅馬尼亞全國建設骨幹數據和語音網。網絡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基於軟交換技術的全國性商用網絡。同日,中國聯通與POSTelecom達成一項備忘錄,POS Telecom承諾將優先採用聯通的「ATM+IP」數據網絡平台,除此之外,中國聯通還保留投資POS Telecom的權利。

4.「攜手」模式的選擇
通過回顧中國大陸電信業「走出去」所採用的模式並借鑒一些國際經驗,筆者認為,中國大陸運營業與製造業攜手「走出去」的模式首選方式為戰略聯盟,通過並購或新創等形式在國外成立電信公司提供電信服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略聯盟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實現快速成長的一種重要戰略,也是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最為廣泛使用的成長方式。為了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中國大陸電信運營企業與製造企業可基於對全球電信市場的預期,簽訂長期聯合與合作協議,設定任何股權或非股權安排,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中國通信業攜手「走出去」SWOT分析
1.優勢分析
1)國家為企業攜手「走出去」搭建良好的平台
世界銀行的研究認為,東亞跨國公司從一開始形成就同政府的激勵性政策密切相關。對於一個中國市場廣闊的大國經濟來說,率先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然是大企業,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是中國大陸尚未完成好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大陸政府正在不斷通過完善企業對外投資法制,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鼓勵、支持和幫助企業「走出去」;而隨著國資委的成立,中國大陸電信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這些都為企業攜手「走出去」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2)運營業和製造業是產業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領域專家邁克爾‧波特認為,相關支持性產業是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因為相關產業的表現和能力自然會帶動上下游的創新和國際化。電信業也不例外,具有強勢電信運營業的國家一般都擁有強勢的製造業。在2003年《財富》500強入選的24家電信運營商中,美國有8家運營商榜上有名,摩托羅拉、思科系統、朗訊科技等美國製造商也赫赫有名。中國大陸製造商與運營商在國際市場上的合作反過來也會推動在中國市場的合作,正如中國大陸運營商希望及借助與跨國電信公司在中國的合作帶動國際化經營一樣。

3)組建戰略聯盟攜手「走出去」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一般來講,戰略聯盟大都可以通過互補優勢、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獲取知識等方式有效增強聯盟各方自身實力,降低成本和風險,延伸價值鏈,使中間的環節增值,共同實現戰略目標。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運營業與製造業組建戰略聯盟攜手「走出去」將更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文化認同感很強,而缺少文化認同是很多聯盟失敗的重大原因。中國大陸通信製造商進軍海外市場已經取得不俗的成績和國際運營經驗,可以帶動運營商「走出去」。攜手在國外提供電信服務又反過來促進製造商通信設備的出口,可以獲得中國大陸政府的更多支持。

(4)攜手「走出去」可以優先選擇周邊國家和地區
亞洲運營商「走出去」首選大多是其周邊國家和地區,並取得了成功。成功案例包括今年4月份與聯通合資成立聯通時科的韓國SK。中國大陸製造業「走出去」順序是先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後發達國家。中國大陸運營業「走出去」在國外設立辦事處雖然首選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但是,更多的電信公司把考察的重點放在了周邊國家和地區。攜手「走出去」首選周邊國家和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亞洲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目的地,而中國大陸跨國投資企業是中國大陸電信運營業的重要服務對象。另外,中國大陸製造商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已經有較大影響。2003年8月,中興通信還擊敗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如願以償地贏得了為POSTelecom建設全國骨幹數據和語音網的資格。

2.劣勢分析
1)尚存一些制約和影響企業「走出去」的體制性障礙
近年來,為促進企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投資合作,中國大陸政府正在按照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提供服務的原則,加快建立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管理服務體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包括:管理體制陳舊,審批手續複雜,信息不暢,便利化程度不高;促進、支持和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相關法制建設滯後;中介組織不健全,行業自律和協調功能薄弱等。

2)中國大陸電信業國際競爭力較低
無論是運營業還是製造業國際競爭力都還比較低,運營業方面,據研究,依靠龐大的市場優勢,中國大陸電信業國際競爭力在31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3位,但是,企業競爭力(第31位)和制度競爭力(第27位)卻遠遠被發達國家和地區落在後邊。

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較弱,與思科系統的2002年銷售額189.15億美元、朗訊科技的135.68億美元、北電網絡107.01億美元相比,中國大陸華為和中興的38.32億和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2003年)就需要更大努力才能趕上。

從企業內部來看,部分電信企業國際經營經驗不足,「走出去」的意識還很淡薄,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通曉國際法和國際商業慣例的跨國經營人才不足。

3.機遇分析
1)加入WTO為中國大陸提供了有利條件
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了中國大陸電信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在WTO框架下,中國大陸電信業攜手「走出去」將會受到更好的法律保護。跨國公司涉及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全球性的,因此以政府間協定和條約為主體的國際法是保護和規制跨國公司的主要法律手段。加入WTO以來,中國大陸在保護國際投資雙邊條約、多邊公約、區域性國際投資法制和世界性國際投資法制方面增加了更大的發言權,同時中國大陸還積極投身到法制創製和修改完善之中,更多體現了中國大陸的利益,為中國大陸電信企業攜手「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

2)國家鼓勵電信業攜手「走出去」
「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政府2000年提出的開放戰略,是將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從「引進來」為主,調整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促進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在此背景下,「走出去」成為大企業做大做強的夢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不斷加快。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中國政府批准海外企業510個,投資額達20.87億美元,同比增長45.7%和112.3%。推動包括電信運營業在內的服務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是政府推動「走出去」的重點領域之一。行業主管部門不斷推動中國大陸運營業和製造業攜手「走出去」的戰略研究,這將為「走出去」創造更多便利化條件。

3)全球電信業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全球電信業開始走出「低谷」,但電信行業的財務狀況在過去三年中幾乎沒有多少改變。眾多運營商每個季度都還要面臨巨額虧損。通常是盈利的市話運營商也不得不為盈利而掙扎。一些跨國電信公司仍然在不斷收縮國際化經營戰線。另外一些運營商也在試圖加強市場整合。360Networks與XOCommunications就分別兼併了其他破產運營商的部分資產並在自己的新商業模式下進行利用。與之相反,中國大陸電信業發展仍然非常迅速。許多跨國通信製造企業正是借助中國市場才能夠走向盈利。全球市場不景氣對於中國大陸攜手「走出去」的運營企業和製造企業來講反而是一種市場機遇。

4.挑戰分析
1)企業「走出去」動因差異
總體上講,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外部競爭壓力、外部宏觀環境變化和企業內部因素。中國大陸電信運營業和通信製造業面臨共同的外部環境,包括:中國鼓勵「走出去」政策、WTO帶來的全球化趨勢以及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但二者面對的外部競爭壓力卻大不相同,運營業小於製造業,有些運營商因而缺乏「走出去」的動力。「走出去」模式也不盡相同,製造業並必然要在國外辦公司才能「走出去」,出口貿易也可,而運營業必須在國外辦公司才能真正「走出去」。

2)組建戰略聯盟面臨的挑戰
中國大陸電信業攜手「走出去」沒有先例可尋。通過戰略聯盟「走出去」具有較大的優勢,但也面臨組建和運作聯盟的挑戰。運營業或者製造業「走出去」可以選擇的合作對像種類有很多,諸如跨國運營商、跨國製造商等。因此能否選擇最佳合作夥伴將是戰略聯盟跨國經營勝敗的關鍵因素。只有當對方具有更大的優勢,才可能但不會一定會選擇其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另外,戰略聯盟的關係相對比較鬆散,如何避免利益衝突、減少決策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等都是目前要解決的問題。

3)國際經營風險
當前世界範圍內還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拓展海外市場畢竟不同於中國市場,中國通信業「走出去」要面臨許多不同於中國市場的經營風險。包括諸如地區安全局勢,恐怖主義威脅和經濟問題政治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時有抬頭導致的政治風險等。近日,華為再次退出動亂的伊拉克市場就是典型案例;金融、匯率等市場存在著大幅波動的可能也會導致匯率風險;另外,戰略聯盟管理還要面對行政機制風險和市場機制風險,包括聯盟一方違反聯盟協議的各種行為甚至聯盟破裂的風險。

塑造中國大陸電信業攜手「走出去」的宏觀環境
「走出去」當然是企業行為,電信運營業和通信製造業攜手「走出去」必須以市場(最終以利潤)為紐帶,但是政府的鼓勵、支持和幫助不可或缺。為促進中國大陸電信業攜手「走出去」,政府需要著手創造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1)產業支持
相關產業,尤其是上下游產業攜手「走出去」能夠創造國家競爭優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鼓勵本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走產業集中化道路。中國大陸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門應當鼓勵電信業攜手「走出去」,並制定電信業攜手「走出去」的戰略國別和地區規劃。考慮到周邊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大陸電信業攜手「走出去」的首選地區,可以先從周邊國家和地區戰略規劃做起。

2)信息支持
在信息社會,信息是與人才、資金、技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資源,電信業攜手「走出去」同樣離不開信息支持。在建立並完善境外投資國別環境庫,在發佈《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的基礎上,國家相關部門尤其是行業主管部門還應通過多種渠道為電信企業及時收集、傳遞和發佈境外電信市場信息,並提供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稅收政策、市場狀況和企業資信等投資信息,為電信企業攜手「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3)財政支持
從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程來看,各國政府都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多種財稅支持政策,並使之成為一項制度化、規範化的政策措施。中國大陸應當借鑒國際經驗,在WTO規則允許的範圍內,研究和構建推進「走出去」戰略的財稅支持政策體系,給予電信企業一定的財稅激勵措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走出去」戰略的順利實施。對通過攜手「走出去」帶動的電信設備出口實行全額退稅或者較高退稅率的鼓勵性政策,並對投資利潤返回予以稅收減免。

4)金融支持
資本是電信業攜手「走出去」的血液,國家應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採取包括中國外資本市場融資、國際商業貸款、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貸款、出口(買、賣方)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和援外優惠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在境內外獲得攜手「走出去」所需的資金。建立攜手「走出去」投資基金和境外投資風險保障機制。作為重點企業,在國家境外投資年度用匯額度內,保證其境外投資所需外匯;取消匯回利潤保證金。改革對外投資管理審批制度,規範和加強境外投資管理,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效率。

STIC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