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04年 2月中國手機市場月度監測報告

瀏覽次數:576|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4年4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市場銷量分析 :

中國手機市場月度監測報告
2004
1月
2月
上月環比
市場總銷量
622.6萬部
557.5萬部
-10.47%
GSM手機銷量
564.5萬部
496.4萬部
12.1%
CDMA手機銷量
58.1萬部
61.1萬部
-5.27%

總生產量
1486.5萬部
1666.6萬部
45.28%
出貨量
1460.7萬部
1657.2萬部
50.63%
進出口總量
843.1萬部
1112.5萬部
13.95%
進出口總金額
7.4億美金
11.2億美金
51.35%
(本室整理)

  • 2004年2月,中國手機國內銷售557.5萬部,環比增長率為-10.47%。從各品牌整體市場佔有率來看,諾基亞的佔有率位列第一,摩托羅拉、三星、波導、TCL緊隨其後,五大品牌間差異性呈縮小趨勢,本月排名座次沒有變動。而排名後五位的品牌間銷量差距並未拉開,由於所佔比例小而座次變動頻繁。
  • GSM手機產品各品牌銷量出現較大變動,排名前列的品牌銷量有較大幅度下降,這也是整體GSM市場銷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而以迪比特為代表的部分國內品牌企業的銷量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
  • 本月CDMA手機品牌銷量雖然有下降態勢,但由於各廠商積極加大海外市場的出貨力度,因此整體市場的銷量下滑幅度並不明顯。三星銷量大幅度提升,奪回排行榜首位的桂冠,而摩托羅拉則擠出南方高科重回三甲。
  • 本月各地區手機銷量均出現下滑態勢。華南、華東、華北三大地區依然是手機產品的主要銷售區域,東北、西北地區的用戶購買比例略有提升。
  • 2月份國產GSM手機銷量總體比重達到54.59%,市場份額持續升高。本月波導的市場份額有較小的提升,市場份額繼續佔據國產手機銷量榜首。與1月份不同,國外品牌手機的市場份額萎縮趨勢更加明顯。
  • 本月 17家手機廠商發佈了31款手機新品,上市新品達27款。上市新品的平均價格為3131元,高出1月份上市新品平均價格325元。
  • 從本月上市手機的彩屏情況看,新品手機配置開始普及65000色彩屏,並迅速向26萬色過渡。
  • 本月上市手機中彩屏材質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TFT屏幕與STN屏幕份額下降以上兩種材質的屏幕缺失的份額被FSTN、OLED、TFD和UFB等屏幕以較少的數量佔據。
  • 與上月比較,本月上市手機的和弦鈴聲配置級別明顯向高端過渡。上市手機中40和弦鈴聲經過一段時間的普及之後,64和弦鈴聲逐漸成為主流。
  • 本月上市的手機中14款配備了攝像裝置,雖然本月的攝像功能手機普及率較上月有所降低,但10萬像素級別的攝像功能手機比率有所下降,30萬像素級別的攝像功能手機逐漸增多,手機攝像功能開始從概念階段進入普及階段。
  • 本月上市新品手機中智能手機已經形成規模,此外彩屏配置逐漸升級,攝像功能、內存空間的逐漸擴大的趨勢逐漸明顯,手機廠商開始注重手機功能的深層次開發和應用,同時這也是手機廠商在3G普及之前的較長時間內的功能與應用的推廣。

產出市場情況分析 :

2004年2月主要手機中國銷量份額對比

2003年中國國產品牌生產企業GSM移動電話合計產量及所佔份額增長趨勢

  • 2月份,29家GSM手機生產企業共生產GSM手機約1527.4萬部,環比增長率為15.04%,出貨量約1509.5萬部,環比增長率為15.67%。本月產出量與上月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產出率為98.83%。
  • 2月份,19家CDMA手機生產企業共生產CDMA手機約139.2萬部,環比增長率為-12.34%,出貨量約147.7萬部,環比增長率為-5.16%。本月產出量與上月相較雖然出現下降態勢,但整體產出率高達106.11%。
  • 從2月份各企業生產情況來看,排名前十位企業合計產量達到1262.1萬部,占總產量的75.73%,與上月相比上升了近2個百分點。
  • 出貨方面,本月前十名企業合計出貨量為1242.0萬部,占總出貨量的74.95%,比上月增加了175.7萬部。

(Source: 中國手機市場月度監測報告, 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網)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