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Kindle的競爭優勢與潛在影響

瀏覽次數:152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07年12月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上市兩週,雖然不若iPod系列產品備受注目與好評,Kindle還是佔據了一些媒體版面。在負面批評方面包括,外型工業設計不佳、鍵盤操作不良、翻頁速度太慢、沒有Wi-Fi、沒有彩色螢幕、價錢太高和不能閱讀Pdf檔等。雖然,負面批評接踵而至,許多資深評論家也開始期待Kindle 2.0(下一世代版本Kindle)到來[1][2],並認為只要經過仔細包裝與改善,Amazon + Kindle模式(如同iTunes + iPod模式)真的可能改變人類文字模式,閱讀新聞、閱讀小說,閱讀雜誌甚至閱讀網路資訊。

本文再談談Kindle的競爭優勢與潛在影響,讀者可先參考【Kindle將可能成為下世代閱讀體驗代名詞】對於Kindle基本介紹。

首先我們認為,Amazon和Sprint 合作的3G無線傳輸與電子書下載是一個高招,亦是主要競爭優勢。為何麼?因為閱讀其實”應該是”簡單與輕鬆的,甚至有點享受的。如果閱讀不能躺在沙發上、如果閱讀不能有自由的感覺、如果閱讀不能在任意地點進行、如果閱讀還需要坐在電腦桌前進行並需要開機時間,那麼閱讀的自由便被剝離,閱讀樂趣變會消失。

換言之,Amazon與Sprint的合作,創造了一個簡易電子書下載模式,一旦搭配Kindle行動載具(姑且先不論彩色與否,看小說的人感動的是文字的魅力而非色彩的鮮豔),將使電子書閱讀者,可以重回輕鬆閱讀懷抱,再次享受無負擔的閱讀樂趣。

其次,Kindle將不只是書籍閱讀器(單向,接受資訊),更是與書本互動工具(雙向,和作者與其他閱讀者互動)。以直接功能論,Kindle允許使用者直接在書本上製作書籤(類似每一個人在書本上的摺頁),也可以直接在書籍上加上註解甚至複製部分頁面,而這些資訊都將當成附件並儲存在該電子書中,當成往後閱讀參考。換言之,原本單向書本功能將能結合閱讀者構思與心得。

另外,透過簡單延伸,閱讀者也可直接用Kindle進行書籍評論,並且張貼在Amazon網站該書籍中。換言之,Kindle將不僅是書籍閱讀器,更是互動工具,一個和書本互動(紀錄)、和作家互動(網路),更可以和網有互動(分享)的行動工具。最棒的是,這些功能均可脫離電腦運作,並且隨時隨地進行。

還有,Kindle將成為電子書房與行動書房的代名詞,並影響往後人們書籍儲放與搬運模式。想像一下,上次出門你帶了哪些書籍陪你度過飛機上的漫長旅程;想像一下,上次搬家你花了多少時間為書房找一個新窩,丟了多少雜誌;再想像一下,每個月書房中堆放了多少舊報紙,又花了多少時間才出清。

Kindle電子書房將可解決這些生活上的小細節,而書籍、雜誌與報紙等無形資料,都可輕鬆存在Kindle中。當然,如果將電子與行動拉上關係,那麼那些出差在外,卻渴望邊吃早餐邊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旅客,將可透過簡單電子報閱讀功能,輕鬆在外享受某“當地”報紙。Kindle將同時解決電子閱讀(含儲存)與行動閱讀(含儲存)問題。

最後,從平台與服務的(Platform & Service)角度來看,我們認為Amazon + Kindle將可能是行動閱讀與電子閱讀第一個成功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而這個模式如果成功,將和iTunes + iPod一樣顛覆原有產業(及企業),並創造新的商業典範。當然,從悲觀角度來看,Kindle難度也遠高於iPod,因為畢竟隨身音樂(如同Sony的Walkman)原本就是行動概念,而文字與閱讀卻是幾千年來都與笨重的”書籍”(含廣義書籍)脫不了關係。且讓我們持續關注Amazon + Kindle發展。(1277字;圖1)

圖一、Kindle 外觀
Source : http://www.kindle.com/

參考資料:

  1. http://www.macworld.com/news/2007/11/26/kindle/index.php
  2. http://seattletimes.nwsource.com/html/businesstechnology/2004045881_ptkindle01.html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