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Rocket Lab向可回收重複使用的火箭邁進

瀏覽次數:401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何思穎、張小玫 發表於 2019年12月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Rocket Lab利用直升機回收火箭助推器

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位於美國加州的航太新創公司,計畫於2019年11月29日進行第10次火箭發射任務“Running Out of Fingers”,任務內容包含兩節式Electron火箭助推器,將發射7顆衛星至地球軌道(包括一顆日本設計用於製造人造流星雨的衛星)。此次發發的人造流星雨衛星叫作ALE-2,由日本東京的Astro Live Experiences公司製造。另外六顆衛星是由衛星製造商暨任務管理商Alba Orbital製造的PocketQube微衛星(microsatellites)僅有5厘米(centimeters)。
 
(註:因為是第10次Electron火箭的發射計畫,即將超過10隻手指可計算範圍,故取名為Running Out of Fingers。)
 
Rocket Lab在未來任務,是開發可回收重複使用的火箭助推器。所以,Running Out of Fingers此次任務將在Electron火箭發射第一節時,進行首次導引並全遙測重返大氣層,達到回收任務。回收包括飛行中所需火箭儀表、控制導航和導航硬體以及S波段遙測和機載飛行電腦系統,以便在火箭第一節重返大氣層即時收集數據,以及用於引導助推器方向的噴氣操縱系統(RCS)。
 
Rocket Lab首席執行長Peter Beck表示,Rocket Lab一向採用截然不同的火箭回收策略,就是利用直升機接下從空中掉落的Electron第一節火箭。這是有別於SpaceX和Blue Origin皆利用引擎燃燒緩慢下降(descent-slowing engine burns)以垂直下降的方式著陸其助推器。但是想要在57英尺高(17公尺)的Electron上做同樣的事情,則必須大大增強性能,這樣做也會從根本上改變Rocket Lab公司側重頻繁發射經濟效益高的小型衛星之商業模式。(Electron每次發射大約花費500萬美元,每次有效載荷大約為500磅。)
 
他表示,建造Electrons火箭的時間和資金大約70%都用在火箭第一節。因此,回收和迅速重新發射技術,將有助於Electron大大縮減的製造時程。這並非削減成本,而是增加火箭發射次數。Rocket Lab最終目標是每週發射一次火箭,甚至更頻繁,從而增加小型衛星運營商探訪太空的機會。
 
同時,Rocket Lab最近推出了一款製造火箭的機器人Rosie,以加快了製造Electron火箭的時間。Rocket Lab將於下月在維吉尼亞州瓦勒普斯島的中大西洋區太空空港正式開放其第二個發射場。(目前為止,所有Electrons火箭都是從Rocket Lab的紐西蘭發射場起飛,Running Out of Fingers任務也將在紐西蘭進行。)
 
此外,Rocket Lab正在開發一款名為Photon的衛星平台,以開發各種載荷工具使客戶不必自己建造整個太空飛行器。預計首個Electron-Photon任務將於明年(2020)啟動。
 
目前,具有火箭回收技術的大型商業公司,僅有SpaceX及OneWeb;而未來還有亞馬遜及臉書也朝火箭回收再利用目標前進。而且,這些業者計畫大規模導入全球衛星網路商業運營,應該就在未來三、四年後實現。其中,SpaceX及亞馬遜Blue Origin這兩家的優勢非常明顯,因擁有強大的IT基礎設備可支持衛星網路,同時提供鉅額資金給自己的火箭公司來開發可多次回收的火箭技術,且『一箭多星』一次可承載多枚衛星發射模式,並且接受委託經營衛星代發射業務,這些優勢為自家太空事業帶來獨厚競爭力的成本優勢。(705字;圖1)
 
 
參考資料:
Rocket Lab to Take Big Step Toward Reusability with Launch Friday. Space.com, 2019/11/27


相關文章:
1.NASA開發一種微型散熱技術、不受重力影響
2.日本「鸛-8」號貨運飛船成功送入太空
3.SpaceX完成Starship飛船懸停測試,計畫2021年亞軌道飛行
4.中國太空新創近100家,進入火箭回收競賽
5.3D列印進入太空市場、美國NASA計劃2022年實現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