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專利工程師之職涯發展方向:(一) 位於企業組織之層級

瀏覽次數:14466|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陳志清 發表於 2018年2月9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陳志清
現職:執業律師、專利師
曾任:上市電子公司法務暨智權部門最高主管、資深專利經理、律師、專利師
曾任:企業「研發部門專利工程師」、並身為發明人獲得近百件各國核准專利
曾任:法律事務所、專利商標事務所之專利工程師

 
緣起
 
常常聽到職場新鮮人或是非本行業之人士所詢問的一個FAQ就是:「到底企業專利工程師與事務所專利工程師有什麼差別呢?」故藉此機會本文章[備註1]將先只探討這二大類專利工程師於企業內或事務所內的組織地位、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簡稱JD)、日常工作內容、以及列出相關差異點,並對該行業須具備基本技能提出些許建議,希望,藉由親身經歷來分享給有意願進入
專利工程師(Patent Engineer,一般簡稱PE)行業者之參考。
 
所謂「專利工程師」這個職位,大概可分成二大類:(一)服務於企業內部的「企業專利工程師」(In-House Patent Engineer,簡稱IHPE)、以及(二)服務於事務所內部的「事務所專利工程師」(In-firm Patent Engineer,簡稱IFPE)。當然,也不全然只有這二類專利工程師,也還可能有其他類別,例如任職於一些專利服務公司的專利工程師等,但這二類職位仍然為大宗,至於智權或專利工作仍有其他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公司型態等,筆者將另外寫一篇文章來進行論述。
 
企業專利工程師(IHPE)與事務所專利工程師(IFPE
 
一、企業組織與層級
 
曾有一些作者將企業內部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簡稱「智權」)部門或專利部門在企業內的位置進行描述與圖解,其中,有論者[備註2]將其區分為「智權導向組織定位型態」、「法務導向組織定位型態」、「部門導向組織定位型態」等三種類型,亦有論者[備註3]將其區分為「直線式組織」、「職能式組織」、「矩陣式組織」等三種類型,亦有論者[備註4]將其區分為「分散型」、「集中型」、「綜合型」(再包含「中央集權,地方執行」與「中央協調,地方分權」)等三種類型,並皆列出其優、缺點及其人員編制或組織框架等。本文章將僅簡單地就智權或專利部門於企業內組織架構圖上的位置來進行區分,輔以圖示及文字做簡單說明如下:
 
(一)位於人資部門/財務部門/總管理處等:
如下圖所示,為一種常見的組織架構,係將智權或專利部門放在人資部門、或財務部門、或是所謂的「總管理處」之下層等方式。有人認為通常被歸在財務部門之下即表示認為智權或專利部門為一個非常花錢的單位,需要受財務部門好好地做預算控管。而位在「總管理處」之下層即與其他人資部門、財務部門、或是資訊IT部門等後勤單位一樣為平行單位。
 

(二)位於研發總部/分散於各事業部門等(如「研發部門專利工程師」):
如下圖所示,為另一種常見的組織架構,係將智權或專利部門放在研發總部、或是分散於各事業部門之研發單位下層等情況,前者部門會隸屬於企業研發長(CTO)之下、後者則隸屬於各個事業部門主管之下,而形成所謂的「研發部門專利工程師」之職位,如此組織設立之用意係為了讓智權或專利人員能夠更貼近研發部門或事業單位,更瞭解其需求與產出等,如此來取得更完整、且更廣泛地智權保護。
 
 
(三)擔任總經理特助/位於總經理室內/或設於其下的法務室等:
如下圖所示,為又一種常見的組織架構,係將智權或專利部門設置為擔任總經理特助、或人員直接設置於總經理室內、或是設置於總經理室下的「法務室」等。若是第一種狀況,通常是為個人處理業務並為輔佐性質,可能沒有辦法全心全意投入處理企業的所有相關智權或專利業務;第二種況狀係人員初期設置於總經理室內,等到人數具有一定規模後,可能就會考慮以第三種況狀成立為一個「法務室」、「智權室」或「專利室」等,來單獨處理相關業務。
 
 
(四)獨立法務部門/獨立智權或專利部門等:
如下圖所示,為更一種常見的組織架構,係將如(三)所述的「法務室」、「智權室」或「專利室」等再變成獨立設置的一個法務部門、智權或專利部門等來獨立運作,此時可能與各個單位為平行組織,與各個單位的互相配合及日常運作就尤其重要。
 
 
(五)「集團公司」時的部門設計考量:
另外,企業公司在具有一定規模後,可能會慢慢變成「集團公司」,此時就還要考慮於整體集團公司架構下的總公司與分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需求,這時該如何來設置相關的專利或智權部門與其差別性為何、以及如何進行工作內容之分配、輔佐及相關管控等,又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有很多的學問在裡面。
 
(六)將「專利或智權部門」獨立在外:
也有少數企業係另外成立一間智權或專利事務所或公司,獨立於該企業之外來單獨營運的例子。此時,整體架構的設計與人員管控等問題也不容易掌握,是要變成一個營利單位可以獨立對外營業呢?還是仍然為原企業的後勤單位呢?這還有定位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企業老闆的確切想法很重要必須先釐清。
 
(七)企業本身無此單位或人員的設置: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企業本身內部皆無此單位或人員的設置,完全依靠外部事務所或服務公司等來支援,有專利申請案的需求時就直接找外部專利事務所來談案與撰稿、有專利爭議案或訴訟案的需求時就直接找外部法律事務所來瞭解與協助處理,企業內皆沒有人員專任來進行該些事務的控管,這很可能會出現在一些小型企業、或是新創企業(Star-ups)的身上,但筆者認為這仍然不是長久之計。
 
以上筆者所列出的這七種不同分類僅為例示,沒有辦法窮盡,而各有其不同的組織層級規劃、及其優/缺點不同,其實也可能並沒有絕對的好壞,需要看企業當時的規模、發展程度、身處於不同產業別、企業文化、內部的權力分配架構等來「適時進行調整」,這些內容其實也可以透過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智權主管、或是專利律師等來進行組織設計的評估與調整,以符合各自不同的企業需求,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該智權或專利部門可以與管理學上所謂之「五管」部門[備註5]來密切配合與運作,促進企業的正向發展與向前邁進。而這些架構之優/缺點與不同組織架構之內容為何,在先前提到一些書籍或文章中都多有闡述,故本文不再贅述,但就像有一位業界同道曾經詢問過筆者覺得企業內該如何進行專利管理、建立專利制度、或是專利工程師的工作內容等時,筆者的回答是:「首先要看老闆/主事者的心態為何?」這點個人覺得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若是沒有高階主管的全力支持、對智權的清楚認知、或是進行充分地授權的話,那所謂的專利管理、專利制度的建立、或是談工作內容等全部將都是空談,大家也都是在做虛工/虛功而已,因此,適時地進行溝通與互相瞭解也是必須的。
 
除了上述智權或專利部門於企業內所處的組織架構之外,該智權或專利部門的內部依其規模或功能還可能再分成數個單位,通常會包含例如:(一)專利申請案處理團隊、(二)專利爭議案處理團隊、以及(三)行政支援團隊,負責處理各項行政事務與對內外之窗口等;若是更具有規模的智權或專利部門其組織內可能會考慮另外再加上:(四)專利地圖(Patent Map)或技術分析團隊,負責處理專利地圖之製作或特定技術之分析等事宜、(五)專利或智權授權(Patent/IPR Licensing)團隊,負責處理對外之各項授權事宜、以及(六)合約履約(Contract Compliance)團隊,負責確保合約履約事宜等。
 
若是身為職場新鮮人想要找工作、或是想要轉換工作為「企業專利工程師」時,要如何來挑選或認知一個企業目前的狀況呢?筆者建議或許可參考以下因素:
 
(一)企業每年的專利申請/獲證件數:
例如可參考智慧財產局每年所公告的「本國法人專利數量百大排名(申請/獲證)」[備註6],其包含:前一年度本國法人/外國法人(發明)專利申請百大排名、前一年度本國法人/外國法人(發明)專利公告發證百大排名;而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每年也都會公布出類似的專利數據可供參考。
 
然而,筆者希望大家看這個統計的目的為何呢?大家可以從所公布的這些數據中看出哪些企業、研究單位或是學校組織等較為重視專利申請活動。但是由於近年來(約於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企業申請台灣專利的數量因為某些因素逐年下降(雖然2017年已經有開始止跌回穩),故參考這個指標所進行的判斷已經不一定正確,故還需要整體評估該企業的「各國」專利申請量、或是參考其整體專利活動之內容與對其重視程度來決定為宜,包括:專利授權活動、專利訴訟活動、專利交易活動等。
 
(二)企業關於智權或專利相關的得獎活動:
透過一些公開資訊來瞭解企業關於智權或專利相關的得獎活動,亦可算是瞭解該企業專利活動的一種指標。例如可參考MIP所公布的2018年資料[備註7],其中,很特別地在”Regional Awards”中列有”Asia-Pacific In-House IP Team”,列出了5家值得推崇的企業智權團隊,類似這種指標或許也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或是參考如之前名為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TR)之部門現稱為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每年都會公布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報告[備註8],亦可看出有哪些企業係在創新與智權部分有著較卓越的成就,這也不失為一種參考指標。當然,還是要特別強調上述這些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之用,實際狀況還是要靠讀者自行整體判斷為宜。(4400字;圖5)


備註
 
1. 本文章部分內容曾經於2014年04月,於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陳達仁教授、與圖書資訊學系黃慕萱教授所合開之研究所課程「專利工程Patent Engineering」,以「智權生涯分享-工程、專利、法律」演講題目進行過部分口頭發表,然一些參考資料與數據等皆已經過即時更新;該演講內容的下半部分將另外找機會再做分享。
2. 「國內專利產業之珍珠項鍊」,楊仲榮著,2001年06月,經濟部九十學年度「培訓科技背景跨領域高級人才計畫」-「智慧財產權、技術移轉、投資評估科技管理研習班」,第46-11~46-13頁。
3. 「专利:战略·管理·诉讼」,黄贤涛等編著,2008年0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25~129頁。
4. 「智慧財產權管理導論與實務」,袁建中著,2011年初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第72~82頁。
5. 「五管」部門:(1) 生產與作業管理部門、(2) 行銷管理部門、(3)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4) 研究與發展管理部門、(5) 財務管理部門。
6. 「106年專利百大排行」,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址: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822176109.pdf(最後訪問日期:2018/02/05)。
7. “Managing IP Asia-Pacific Awards 2018 Shortlists Announced”,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MIP),網址:http://www.managingip.com/Article/3785033/Patents-Taiwan-Jurisdiction-Archive/Managing-IP-Asia-Pacific-Awards-2018-shortlists-announced.html(最後訪問日期:2018/02/06)。
8. 「2017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2017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報告」,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其前身為湯森路透智權與科學事業部(formerl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ce business of Thomson Reuters),自2016年10月起為一獨立營運公司),網址:http://clarivate.com.tw/press/20180125/(最後訪問日期:2018/02/07)。


本站相關文章:
1.
 專利工程師職能基準及能力鑑定,建構專業能力客觀標準
2.專利檢索流程、技巧與WIPS基本說明
3.如何有效率地撰寫專利申請書
4.專利侵權訴訟是專利申請品質最嚴厲的審查:大立光 v. 三星​
5.企業佈局智慧財產權的迷思與省思(下)​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