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麥肯錫:大陸企業跨境併購2016年成長達33% 仍處於早期階段

瀏覽次數:214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7年4月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發表的報告《中國企業跨境併購袖珍指南》,表示過去五年中國大陸企業跨境併購數量的年增幅達33%。其中,2016年大陸企業跨境併購交易金額高達2,270億美元,是境外企業在大陸收購額的六倍。
 
這份指南指出,近年來,大陸境外併購交易金額大幅成長,從2010年的490億美元成長至2016年的2,270億美元。即便如此,中國大陸仍處於長期成長通道的相對早期階段。麥肯錫提供的數據顯示,陸企跨境併購金額僅占2015年GDP的0.9%,而歐盟企業和美國企業分別為其GDP的2.0%和1.3%。由此可見,陸企跨境併購的最高點仍未出現。
 
然而,大陸境外併購並非交易主流。麥肯錫表示,大多數陸企跨境併購屬於中等規模交易,過去3年的交易規模平均中值少於1億美元。但麥肯錫認為,跨境併購的長期成長勢頭仍將持續。
 
這份報告還指出,大陸企業在跨境併購交易中的表現參差不齊,大多數交易並未能實現原定目標。報告分析認為,原因是多數大陸買家欠缺併購後整合,未能創造收購後實質的價值。其背後原因,該報告分析認為,時機不當、交易選擇欠妥以及未做好投後整合,都是造成失敗的原因。在2010年之前,大多數大陸企業欠缺海外資產運營能力,而這個問題仍在困擾著如今的大陸買家。
 

還有,多數大陸企業,尤其是進行少數股權投資的大陸企業,在交易後採取放手的管理模式,結果收效甚微。相反,那些交易後積極整合資產的大陸買家,成功機率則高出很多。例如,十多年前,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宗大型跨境併購交易。至今,中國企業完成了650多宗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
 
報告指出,當前大陸企業現在仍處於跨境投資的早期階段。大陸企業跨境併購步伐雖然放緩,但熱潮仍將持續沸騰。未來十年的交易規模會達到以往規模的數倍。然而,要想從併購中挖掘價值並成功進行整合,大陸企業需要建設一整套的新能力。
 

大陸企業跨境投資之獨特性


大部分西方企業還不習慣與潛在的中國買家打交道。西方企業需要了解中國企業的重點目標及具體偏好。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具有6個方面獨特性:
 
1.輕度整合。
 
經典的合併後整合方法,即快速推進執行、將各個職能整合到一個運營平台上並砍掉重疊職位,並非中國收購方的通常做法。中國買家一般會規避大範圍整合,保留被收購方的管理層,並尋求特定領域的協同效應,避免被收購方業務中斷。
 
2.質量vs.價值
 
中資公司不太情願併購需要修復的“困難企業”,理由很充分:目前很少有公司擁有能把在國外市場面臨困境的公司扭虧為盈的管理資源。從歷史上來看,交易流更側重於優良資產,而非廉價資產。
 
3.邊做邊學
 
大部分中資收購方都認識到自身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經驗落後於歐美同行。隨著國內發展機會減少,建立以下能力日益關鍵:如何制定併購戰略、如何管理盡職調查、如何整合以及如何高效管理與利益相關方的互動流程。
 
4.融資體量和來源
 
中資收購方從來不畏懼高槓桿——中國化工市值370億美元,為了完成對先正達總額430億美元的收購,貸款300億美元。同時,中資放款人也像外資銀行一樣,積極支持收購融資。隨著人民幣債券市場不斷發展,可以預計融資來源將進一步拓寬。
 
5.監管問題
 
對於反托拉斯和外國投資監管法規,中國企業在處理能力雖有提升,但是波折仍不斷,比如華為併購3Com、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監管已成為中資收購方擔心的常見問題。
 
6.民資企業收購能力優於國企
 
在2010年之前,國企是絕大部分大型境外交易的背後推手,現在中國的民資企業也在加快步伐。近期兩個比較有名的案例包括復星集團以23億美元收購美資保險公司Ironshore,以及海爾與通用電氣的併購案。
 
 (1268字;圖1)
 
 
參考資料:
你會是中國的下一個併購目標嗎? 麥肯錫中國,2016/7/19
中國企業的併購活動。麥肯錫中國,2017/4/6


本站相關文章:
  1. 從競爭情報觀點,看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流程與進展
  2. 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目標之重點觀察
  3. 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對台灣企業之影響:(二) 中國大陸扶植半導體封測產業之觀察
  4. 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對台灣企業之影響:(一) 南韓擬祭出OLED補貼政策 對抗「中國國家隊」
  5. 中國大陸近期重要政策中智慧財產權課題分析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