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發佈

瀏覽次數:483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 發表於 2015年1月29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中國知識產權事業;中國專利侵權訴訟
 

2014年6月6日,國家智慧財產權局下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諮詢培訓中心“i智庫”發佈《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報告稱,1988年中國出現第一件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當時的訴訟金額為5000元人民幣。截止到2013年12月,已審結中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數近2萬件,一審訴求金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個案賠償額最高的依然是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施耐德電氣低壓(天津)有限公司的實用新型專利侵權糾紛案,一審判賠3.3億元,此案最終和解賠償金額高達1.57億元人民幣。

從中國專利侵權訴訟一審受理法院排行看,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量最高,占比高達21.32%,比排名第二的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8.47%)高出近1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和北京地區的一中院、二中院也都進入前十。“i智庫”認為,該榜單排名基本上與各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及經濟增長品質正相關。

從專利訴訟代理情況來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中有近90%的當事人都選擇代理機構參與訴訟,遠遠高於其他民事訴訟案件3%-30%的代理率。“i智庫”認為該類案件代理率超高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專利侵權訴訟往往涉及特定領域的前沿技術和複雜的法律規則,對於當事人參與訴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於該類案件的當事人大多是商事主體,案件成敗對其市場會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當事人會更加重視。

6月5日,智慧財產權出版社諮詢培訓中心崔國振主任在中國專利保護協會舉辦的"2014中國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論壇"上發佈此報告,並進行了題為《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資料解讀》的演講。

現代社會,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侵權仿冒也越來越快。維權的時間拖得越長,企業損失也就越大。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知識產權系統專利行政執法辦案總量是1662件,到2013年則變成1.6227萬件,6年間案件增長近10倍。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公佈了《2014年淘寶聯動知識產權局打假報告》。報告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淘寶聯手浙江知識產權局處理了各類專利侵權投訴案件數千起,其中大量案件涉及外觀、實用新型、發明各類型的專利侵權案件的判定。各個行業中,侵權投訴案件排名第一位的是3C數碼、小家電,第二位為日用品,第三位為文化體育用品。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專利侵權訴訟事件此起彼伏。發達國家的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已把知識產權作為國際競爭的利器,並將知識產權領域作為全球競爭的新戰場。而在國內專利權保護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調查取證難,是案件審理週期長的重要原因。專利侵權事實的證據難以取得,特別是一些出口加工型企業,其侵權產品在國內很難拿到,在國外買到的產品又很難證明其生產廠家的身份。當權利人發現專利權受到侵犯時,就需要進行取證。但專利侵權一般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而且有些侵權行為發生在互聯網上,侵權單位大都是流動性的空殼公司,都給取證帶來了很大難度;另一方面,侵權賠償數額偏低,是專利侵權訴訟中廣受詬病的問題。

專利法規定,侵權賠償的數額依次按照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專利許可費用的倍數確定。三者都難以確定的,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確定給予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賠償。按照一般原理,賠償的目的一是填平損失,二是對侵權行為進行懲罰。100萬元的上限明顯偏低,連填平損失都不夠,更談不上起到懲罰作用。

中國知識產權事業仍面臨種種挑戰,比如創造能力不足、保護程度與社會期待仍有差距、知識產權運用水平亟待提高等。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表示,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的狀況亟待改變。尤其是專利侵權行政執法權限不足、手段少、力量弱,不能充分發揮快速解決糾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作用。

有鑑於此,為了強化專利執法的權威性,應從法律層面上對專利侵權執法手段和執法力度等予以明確和加強,一方面,應該適時修改專利法,完善證據制度,顯著提高專利侵權的難度和代價;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侵權賠償力度,健全執法機制,加快推進知識產權法院建設,提高對專利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1420字)


參考資料:《中國專利侵權訴訟狀況研究報告(1985—2013》發佈,人民網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